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巴彦淖尔市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以上率下、系统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在机关单位、学校厂矿、陌野乡村,一堂堂生动形象的党史宣讲、一次次触动心灵的学习研讨,一次次铭刻初心的主题活动,一件件温暖民心的民生实事……红色种子深深埋进党员干部群众的心中。巴彦淖尔市围绕“服务基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服务企业、提升营商环境满意指数,服务发展、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指数”等内容精准发力,汇聚起党群同心、干群齐心、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千头万绪的事,就是千家万户的事。
巴彦淖尔市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各行业系统、机关、城镇社区、农村牧区等党组织职能职责结合起来,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
全市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在“面对面”“心贴心”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抓住瓶颈问题、谋划发展出路。各级党员干部确定调研课题800多个,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兜”起来,提出对策建议1033条,推动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底。
向群众承诺,请群众评判。
巴彦淖尔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向社会公开承诺617项重点民生项目,一个项目建立一个方案、明确一个专班,定期公开工作进展,接受群众监督。如今,617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地见效,3030户城郊农户冬季取暖煤改电、500公里“四好”农村牧区公路建设,16万农牧民饮水质量改善、“一老一小”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发展指数成为引领幸福指数、满意指数的“驱动器”。
在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黎一村,6.7公里的水泥混凝土路、4座农田便民桥和占地3500平米的面粉加工厂、仓储库房,一件件惠民实事搭起了市审计局与黎一村结对共建的连心桥,也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巴彦淖尔市完善城乡结对共建机制,组织动员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市县两级844个单位党组织与652个嘎查村结对,落实项目资金4700余万元,帮助农牧民实施特色种养殖、道路维修等1600余项民生项目。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下沉一线助力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智囊团”作用,组建专家团队103个,选派2190名专家人才投身一线开展科研攻关、生产指导等服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城镇社区,市县两级726个单位与127个社区党组织结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与5800多名困难群众结对,落实帮扶资金260多万元,帮助解决问题3700余件;2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疫情防控、法律宣传等5000多项志愿服务。
这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最好注解。
巴彦淖尔市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强化惠民担当的具体行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党史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创建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项目清单、实施台账管理,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企业落户、项目建设,“顺”和“快”检验着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成色。该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34名市级领导包联102个重大项目,全市329名党员领导干部包联企业项目493个,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上市难等问题242件。深化“一网办、一次办、掌上办、帮您办”政务服务,建成“综合一窗”受理平台,设置“帮您办”窗口24个,564个审批事项实现数据共享、一网通办,“电视政务大厅”、企业简易注销“一次办结”等改革举措,有效化解了一大批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各级党组织担当作为,精准发力,为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打通了“常梗阻”。
鉴古知今,彰往察来;聚阳生焰,拢指成拳。巴彦淖尔市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用好红色财富、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淬火,是叩问初心信仰、感悟思想伟力的党性锤炼,是笃行务实、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鼓足干劲,铆足拼劲,充满韧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让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本报记者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