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您的大爱如夜空中的星光,照亮医学生前行之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将铭记您的教诲,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近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一排排身着白衣的医学生肃然而立,齐声朗诵《生命的礼赞》,随后对着一个玻璃展柜内特殊的人体骨骼标本深情行礼。
这是一堂有特殊意义的医学课程,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又融合了党史、校史等红色元素。这样的场景经常在广西科学馆上演。这是广西医科大学将红色党史、校史、专业实践融入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
使命育人 用大医故事感染师生
玻璃展柜内的人体骨骼标本,是将一生奉献给广西医疗卫生事业、死后遗体捐献医学研究的共产党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郭德林。
郭德林1914年出生,1969年,医术精湛的他作为天津支援广西医疗队成员,来到桂平县蒙圩公社卫生院做医生。他克服了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靠着“马驮医院”治病救人。
1972年,郭德林调入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其间多次放弃返津回乡机会,坚守广西医疗事业,退休后无偿义务出诊。
1994年5月16日,郭德林查完房回家路上突发脑出血去世,享年79岁。
人们为他的突然离世而痛心,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德林生前就立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鉴于医学人体骨骼标本严重缺乏,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作为对广西最后的贡献。
近10年来,每年的清明时节,学校基础医学院都会组织广大师生来到生命科学馆,举行“致敬大体老师清明节追思活动”,向郭德林等无言良师表达敬意。
党史铸魂 让红医文化融入血脉
以郭德林教师为代表,建校80多年来,从解放前的中共地下党员何日先、钟荣顺、陈海成,到为学校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儿科专家叶培、叶馥荪;从“八桂楷模”龙桂芳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温汉春;从攻克广西地方重大疾病到赶赴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广西医科大学的共产党员们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了广西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大旗,形成了扎根基层、甘于贡献、追求卓越、报国为民的“红医文化”,绘就了学校发展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脉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源。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故事‘发声’、让专业‘说话’,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学校人才培养多层次育人体系,努力打造党史铸魂育人品牌!”学校党委书记黄照权说道。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广西医科大学深挖校史、党史中的红医故事,经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后编印成党史学习教育资料——《传承与发展 广西医科大学的红色基层》、开展红色校史巡回展,同时以新校区建设和校史展馆为依托,建设立体生动的沉浸式生命教育主题展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生第一课”和独树一帜的红医文化品牌。近5年,开展医学科普活动逾200场、接待群众2万人次,接待基层医生培训数百人次。教师团队多年来持续对广西凤山革命老区红军战士黄彩川烈士遗骸进行专业保护。
课程引路 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在不久前结束的广西医科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大赛上,一首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拉开了《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序幕,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通过导疑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融合多学科知识来解释我国血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介绍我国对非洲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的援助活动,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专业的认同。
学校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课堂设计,增设三分钟“微思政”,把党史教育、先进事迹、传统文化、战疫故事等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医学生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大医大德、敬畏生命的优良品质,提升课堂教学“温度”。
2021年,学校《临床技能学》《现场流行病学》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其中《现场流行病学》是全区唯一入选的研究生课程,《临床技能学》是全区入选的四门本科课程之一。《儿科学》等7门课程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靳芳卉 谭国鹤 何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