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史而新 砥砺前行

发布日期:2021-12-30 浏览量: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航拍。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忙完2021年最后一场宣讲,安徽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成员赵小雨同学感慨颇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宣讲团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忙碌且收获。”

“下一步,全体安大师生将与你们一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贡献更多安大力量。”2022年元旦即将到来,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对宣讲团提出新希冀。

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安徽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高校。90多年来,一代代安大人怀抱“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崇高使命,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书写了一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历史华章。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徽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勇于担当使命的校园文化,聚焦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持续扎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红色安大,底色更亮了;奋进安大,成色更足了。

1.紧扣青年学生特点,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11月22日下午,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委副主任肖培来到安徽大学,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进行面对面、互动式座谈宣讲。

“作为新时代高校学子,我们更应当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以再创辉煌的勇气和担当挑起重担,积极投身伟大事业。”座谈会上,宣讲团成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赵小雨代表宣讲团表态。

成立大学生宣讲团,让学生担当党史学习者、传播者、传承者的角色,用“青言青语”讲好党史故事,是安徽大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的举措之一。宣讲团聘请高水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备课,增强宣讲的准确性、科学性。

“怎样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我们坚持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理论舆论、网上网下联动,精心组织集中宣讲、理论阐释,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蔡敬民表示。

安徽大学各级各类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通过以上率下示范讲、权威专家辅导讲、先进典型引领讲等多种形式,开展百年党史宣讲千余次,覆盖师生3万余人。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结合实际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2000余次。

党的光辉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为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安徽大学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员代表赴学校对接帮扶点阜南县“送学上门”,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乡村建设实践,让师生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性、砥砺初心。

时刻把师生需求、群众需求放在心上,是安徽大学一直以来的办学根基。此外,学校还列出办100件实事清单,包括对学校东南水体进行美化、新建琵琶湖、更新校园监控体系、督促完成“引进电动巴士方便师生出行”等,切实为师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2.挖掘红色资源,突出学党史与学校史相结合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如何让青年学子入脑入心,是我们始终扭住不放的重要问题。我们注重将学党史和学校史相结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挖掘校史档案资源中的红色基因,通过学习红色校史,引领青年学子感受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感受百年大党的辉煌奋进历程。”安徽大学校史办主任马仁杰介绍。

走进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图书馆“文典阁”,“安徽大学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专题展”正在展出,前来借阅、自习的师生频频驻足凝望。

“安徽大学的创建,离不开共产党人蔡晓舟的奔走呼号。1921年7月,他在北京东方饭店宴请在京安徽名流,慷慨陈词,‘报告安徽有设立大学必要之意义’,并抽刀断指,用鲜血写下‘誓死建成安徽大学’八个大字。”学生讲解员、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廖羽涵边走边介绍。

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他忘我工作,将墨水误认成糖蘸粽子吃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来到展览的“省立安徽大学教授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版块,廖羽涵介绍了一段轶事。陈望道曾受聘于省立安徽大学,他上课时,经常有身着军装的陌生人前来监听。这个时候,他便改用英语授课,反动派听不懂英语,只好悻悻而归。

展览一侧,是由红色文献阅读区、党建专题展览区、多媒体播放区、学习交流区四个模块组成的“红色阅读空间”。“在这一空间,不仅可以读、看党史,还能听党史。在校内‘红色阅读空间’使师生实现学党史、学校史‘无缝衔接’,学党史的渠道更加多维立体。”马仁杰说。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势在必行。2021年以来,安徽大学举办“建党百年:道路探索与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近60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程与思考”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同时,安徽大学充分发挥学校“五老”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策划组织章于川、盛芸、余乃康等13位老党员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入党故事,讲述在党的领导下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感人故事,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代代传承。

3.扎根服务地方,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2021年,安徽大学扩招2600名本科学生,让安徽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大学。安大人坚信,成就一流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为社会解决诸多实际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栋梁之材。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安徽大学将学科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学校功能从服务、支撑,向服务、支撑、引领转变,努力在服务社会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出彩。

为此,安徽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助力安徽“三地一区”(即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学校挖掘服务“三地一区”支撑点,按重要程度列出三级层次,梳理出107项可以服务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具体举措,34个可以纳入服务“三地一区”的专栏计划,3个可以促进安徽相关领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重点项目。瞄准“三地一区”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更多安徽创新成果在相关领域实现世界一流。

为打造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安徽集成电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学校一次性撤销了12个老旧本科专业,增加8个对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学校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健康、物联网等15个学院,采用融合发展模式,各引入若干企业,配套国家级或省级研发平台,协同不少于300家企业共建“校企互嵌式”研发中心,实现专业、行业、产业、就业“四业”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支撑。

目前,已有380多家企业和新组建学院对接人才定点培养,为企业持续输送紧缺适用人才。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安徽大学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借势聚力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融合,以“四个融合”汇聚了一流资源,建成了一流平台,培育了一流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一流人才,为地方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攻坚力量,我们通过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助力‘三地一区’建设,赋能区域协同发展,努力把更多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写在江淮大地上。”蔡敬民说。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本报通讯员 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