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包头市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难点、政务服务堵点痛点,既立足眼前,全力解决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又着眼长远,建立完善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全面对标全国最好水平,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政务服务最好、审批和服务速度最快的全国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全面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那么,包头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呢?
针对“办事繁、办事慢”的问题,包头市优化“全流程”再造。聚焦重点领域,有效打通阻碍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堵点”“难点”,深入推进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减证明、减中介、优流程、优服务的“六减两优”改革,申请材料、证明材料、办事环节、办理时限、跑动次数、中介服务相比2020年分别减少20%、60%、24%、54%、40%、8%。企业开办实现“一网申请、一窗受理”、全程零费用,0.5个工作日即可合并办理企业设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社保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免费提供公司印章和税控设备。工程建设项目已实现网上并联申报、并联审批,并全面启用电子证照,施工图审查时间降至12个工作日。社会、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从原来的100个工作日分别压缩至30个、55个工作日,简易低风险项目压缩至12个工作日,大幅提升项目手续办理进度。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梳理公布124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对涉及的382个表格、1530个申请材料逐项研究、梳理、整合,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共压减申请表格219张、栏目2159项、材料294个,较改革前分别减少58.1%、52.4%、20.1%。
与此同时,包头市全力深化“大综窗”改革,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原则,在各级大厅全面推行“一窗式”综合受理改革,重点围绕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实行“全科无差别受理”。通过改革,666个事项实行“前台综合受理、中台专业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发证”的“分类无差别”前中后台协同服务模式,变“企业群众窗外跑”为“工作人员窗内跑”。“药品零售许可”等190个事项实现“呼包鄂乌”4市互办,68个事项全市通办、其它事项实现全市互办。切实提高“掌上办”移动办事能力,持续推动各类高频应用向“蒙速办”(包头子门户)汇聚,已上线“五险一金”“健康医疗”“司法公证”“生活服务”等各行业各领域的10大类300个高频应用。实现了社保、医保、教育、户籍、交管、公积金、公证等高频事项的“指尖办”。
此外,包头建成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以“政务服务网”网页端为核心,以“蒙速办(包头分厅)”APP、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小程序等移动端为延伸,以“鹿城之窗”等各场景自助设备为补充的完善的网办体系。各级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上线数量由年初16195项增长到45777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8.1%。通过自治区“综合一窗”受理系统和包头自建综窗系统,实现12个部门27套垂建业务系统和5个部门6套自建系统的数据共享,汇聚电子证照125类,极大方便企业群众足不出户、网上办事。
据了解,为了全面推行代办帮办,包头市组建起300多人的专业化代办帮办队伍,累计受理331个项目。扎实开展“我是党员我帮您”“我是政务人·有事我帮您”等实践活动,推出双休日“不打烊”服务,有效解决办事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问题。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形成“500米、一刻钟”便民服务圈。169个个人高频事项向基层服务站点下沉,户籍、公积金等业务办理点超过100个,实现了高频事项“同城通办”。
良好的机制体制健全了,便捷的服务平台设立了,那么,如何避免改革的成果成为摆设,这就需要有效监督,可是,怎么监督?
包头市坚持以企业、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务服务改革的唯一标准,全力推行“立体化”监督,打造了“效能考核”和“群众评价”考核制度,不断修订完善《包头市政务服务能力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积极开展网上效能监察、现场纪律检查、音视频监督和明察暗访,对各地区、各部门、分大厅开展实时细化考评,不断提升考核评价的精准性、时效性和约束性。建立窗口无否决权机制,对无法现场办理的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及时告知办理方法和路径。在各级大厅窗口放置“码上监督”二维码,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切实帮助群众解难题、办成事。市、县两级政务大厅视频监控数据统一接入“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实现投诉受理和纪律检查的“指尖办”。截至目前,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已受理企业、群众留言建议1978条,均已办结。
(本报记者 刘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