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泰州市海陵区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探索“红色+”路径,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活教材”、注入“新活力”。
深挖家底,打造“红色资源+”
海陵区梳理革命历史脉络,摸清红色家底,推动全区红色教育阵地面积从不足4000平方米增至11000多平方米。通过实施苏北党校全面复兴计划,复原党校建筑原有面貌,在全国率先建设“反四风”党性教育馆,并成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今年9月6日,苏北党校旧址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今年全市唯一入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场馆。
加强可视化表达,打造兼具文化厚度、艺术高度和情感温度的红色视听产品,创编歌曲《新小白杨》《醒农歌》,话剧《为了解放》《孙龙珍》,舞台剧《杨延修》等主题文艺作品,传播具有海陵气质的“红色种子”。创新数字化保护,打造“听·见海陵”品牌,请老党员、老模范、老兵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创作短视频,增强海陵红色历史的生动性、可读性,让红色资源得到永久保存。
协同开发,拓展“红色阵地+”
加强区域内外、场馆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红色阵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做好内部点线串连,将散布的革命遗迹串点成线,以苏北党校为龙头,配套打造党史文化墙、文化长廊60多个,党史口袋公园、城市小品200多处,形成N个红色点位,将整个城市的红色文化记忆烘托出来。加强区域板块联动,精心打造杨延修纪念馆,充分展示其革命生涯、传奇一生。同时,该场馆作为“上海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历史教育基地”,为记录、展示、深化沪泰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推进场馆合作开发,推进苏北党校与延安党校深化合作,探索资源共享、阵地共用、队伍共建的新模式。
多元手段,丰富“红色教育+”
创新红色教育模式,注重以“年轻人的方式”利用好红色资源。以沉浸体验丰富教育,精心设计“青年学习社”“学先锋模范 做海陵好人”等10余条红色文旅研学线路。据不完全统计,海陵“一校十馆”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访团3000多批次、30万多人次。以情景实践拓展教育,市、区、镇街三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及党员“主题党日”百余次走进苏北党校旧址、沈毅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现场开展“青年讲党史”宣讲等活动。以科技加持赋能教育,在红色场馆设置触摸互动屏,以VR形式开通苏北党校网上虚拟展馆,由“面对面”变为“屏对屏”,50多万人次通过网络打卡“红色地标”、“对话”革命人物、“触摸”历史展品,打造“永远在线”的红色教育基地。
灵活利用,发展“红色产业+”
创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红色资源开发格局,使更多红色资源“火”起来。引入社会资本活水,采取“政企联手、资源整合、上下联合、文旅融合”等形式,以苏北党校旧址为样板,通过红色旧址保护、周边环境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提升”,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打破统筹运营壁垒,针对现有的红色场馆建设主体不一现状,进一步整合资源,由区级国有公司统筹运营管理。精心组织策划,提高讲解接待服务水平和融媒体宣传推广,针对青少年、党员、普通群众不同群体,建立“点单式”红色文化服务清单,树起海陵红色品牌。闯出红色文创新路,举办首届红粟文创大赛,向全社会招才引智,撬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热情,收到作品500余件,并对优秀作品签订产业转化合作协议。下一步,海陵区将结合红色场馆运营,配套开发主题文创产品,深耕红色资源、发挥设计力量、激活青春动能。
(泰海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