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工作,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官微面向全国各地各部门开展公开征集,重点征集内容包括各地有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落实举措、扎实开展学习教育的经验方法、各地各部门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举措和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以及党员干部的学习感悟等。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官微每日将择优推荐发布。期待各地区各部门、各媒体推荐好做法、好报道。
来稿邮箱:dangshi@people.cn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多措并举,立足师生急难愁盼,真心实意为师生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添好事。校领导发挥“头雁”作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广泛走访调研,聚焦需求期盼;二级单位齐抓共建,助推务实落地,不断增强师生员工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着力增进师生福祉。
聚焦优势特色谋大事,贡献交大力量
学校依托为师生办实事、为社会办好事,强化交通强国使命担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发展先机,不断攻坚克难,在解决“卡脖子”难题上贡献交大力量。
发挥优势特色,助力交通强国。今年6月,学校获交通运输部批复,成为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在加强智能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开展高铁智能感知、车车通信、无人驾驶、智能运维等方面强化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智能轨道交通研发平台实体化建设。新增“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1个,将围绕全天候列车自主运行、全过程旅客易行服务、全生命高铁健康管理等3个重点方向科学技术难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支撑我国“高铁名片”和“交通强国”建设。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应用体系,解决了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无缝化、长大桥梁及高架站上铺设无缝线路等重大科学难题,实现高铁轨道从“有缝”到“无缝”的历史飞跃,成为我国高铁核心技术之一。重载铁路移动闭塞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了世界上最小的重载铁路发车间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深耕关键技术,助力精彩冬奥。学校整合科研团队资源,围绕冬奥会“卡脖子”难题攻坚克难。在八达岭长城站、昌平段定泗桥、清华园隧道等工程中集中攻关一系列科技难题,为支撑“智能京张”建设贡献力量。冬季项目风洞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打破我国借助风洞进行冰雪项目辅助训练方面的空白,研发了中国第一套冰雪项目风洞辅助训练系统,协助建设了中国第一座体育专业风洞,为国家游泳、竞走、马拉松、自行车等多支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组成应急医学保障模式跨学科研究团队,为解决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时效救治问题找到最佳方案。
抢抓发展机遇,助力空间拓展。学校以北京市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雄安新校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落地建成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以服务新区数字交通建设工作为牵引,在人才培养、产学融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加强协作共建。“轨道交通创新基地”落户丰台,以中关村丰台园为载体,深入推动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与丰台区的产业、空间优势有机结合,标志着“政产学研用”协同的轨道交通创新链条取得实质性突破。筹建教育部交通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组建中国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基地,通过发挥学科优势,为推动学科融合,促进中外交流,加强科学研究创造新的平台。
聚焦急难愁盼干实事,回应师生关切
全校各单位立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实际与特色,聚焦师生急难愁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解难事,提升师生获得感。服务学生群体,推进学生食堂改造升级,试点多功能文化食堂模式,开辟餐厅、自习室两用空间,破解自习室不足困境。启动受灾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申报,开通绿色通道,与河南受灾师生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针对“就业难”,面向在校生开展生涯咨询日体验活动,根据求职需求、行业政策等内容给予专业分析与解读,帮助在校生提前构建职业生涯愿景、掌握职业规划能力;面向毕业年级组织就业双选会,实现“送岗上门”,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才俊时间”人才沙龙,制作“科研备忘录”,以教学研讨、科研政策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科研教学能力。一项项举措的推进,让学生不犯难、教师不发慌,着力提升获得感。
办暖事,增强师生幸福感。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加强帮扶指导,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采用“一对一结对子”方式,精准匹配指导,提升学习热情,取得“拉一把、赶得上”的良好效果。针对毕业生,打造每人1份专属综合素质总结报告,记录大学的点滴生活和成长,增强归属感幸福感。开展“幸福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组织心理辅导咨询,邀请安定医院专家进校提供现场服务,为师生排忧解虑,消除困扰。针对教师队伍,强化人文关怀,为孕期哺乳期教职工设立妈咪小屋,营造温馨氛围,提供休息备奶空间。推进家属区加装电梯试点项目,在塔楼出入口加装扶手,方便老同志上下楼。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通过健步走、祝寿会、健康检查、节日慰问等途径,丰富离退休教职工晚年生活,传承交大尊老敬老爱老优良传统。加强困难党员帮扶,加大看望力度,开展关爱工程送温暖。一件件暖事的落地,办在了师生心坎上,暖到师生心底里,极大增强了幸福感。
添好事,强化师生认同感。推出一批智慧载体。通过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投用人事信息自助打印机、财务报销投递柜等智慧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投用一批公共设施。创新校园自行车管理方法,将校内“僵尸车”回炉重造,重新组装、翻新成共享单车,变废为宝满足师生应急代步需求。规划搭建充电车棚,化解校园电动车充电难题。建设立体车库,重新规划、扩容地面车位,增加公共车位近200个,使校内停车更加规范,交通环境更加安全。建成一批文化景观。精心打造“校友共享空间”,建设落成曾鲲化先生铜像、应尚才先生铜像和王梦恕院士纪念园等景观,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传承交大精神文化。一批批好事的增添,不仅为师生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进一步涵养了文化底蕴,增进了思想认同。
聚焦时代变革创新事,激发校园活力
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中,抢抓重大战略机遇,超前谋划,长远布局,不断激发校园活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推进人才强校,强化队伍建设。学校以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党委书记黄泰岩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暨人才工作座谈会,对标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政策落实,着眼解决问题,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赢得发展主动。围绕“破五唯”,创新学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出台实施“1+6”人才队伍建设文件,健全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机制,推进实施新修订的人才支持计划,形成“高端引领、层次清晰、开放竞争、科学考核”发展支持体系,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发展和干事创业的优质平台,持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促进成果转化,增强技术供给。以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为契机,学校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修订出台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加速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19号绿能园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以聚集创新资源,实现校企双方在团队孵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设立成果转化培育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增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要素供给,切实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强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合力。围绕庆祝建校125周年,制作发布校庆专题宣传片《在路上》、校歌MV等音视频;打造“影像交大·红色记忆”视频库,推出原创微电影《夙愿》、视频《听北京交通大学讲郑振铎的故事》《老校长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等音像资源,扩大红色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力、感染力。举办建校125周年创新发展大会,深入宣传展示办学成就,内聚合力,外树形象,携手共创一流大学。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将党史与校史紧密结合,依托校史馆、交通运输科学馆等场馆,举办北京交大党史百年专题展览、科技活动周、实践研学活动,加强文化供给,赓续红色血脉。通过一张张珍贵图片、一场场校史宣讲、一幕幕视频影像,让静态史料走出来,红色资源活起来,发挥文化育人实效,提升师生文化获得感,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