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该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精准施策,推进调查研究精准化,发挥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创新第二课堂主阵地,多措并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见实效。
明理,筑牢第一课堂主渠道
今年暑假期间,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2021年版)和新的教学大纲为基础,筑牢第一课堂主渠道,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组建教学团队。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疑点、理论难点、实践热点,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效整合。
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用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观点或结论,把“为什么”讲清楚,把“是什么”讲明白,把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讲透讲活,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历史思维,正确把握时代趋势和历史潮流。
增信,推进调查研究精准化
青岛理工大学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选取了3所在青高校的42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数据的特征量数、不同群体的差异和相关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通过结构式访谈进一步分析了差异性的成因。
最终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党意愿较高,占比83.6%;入党动机方面,“为人民服务”占比较高,共计94.5%;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面貌中党员占比约为6.2%;91.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史学习内容比较了解,尤其对军事、地方史、人物、文化等内容感兴趣,但仍有2.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不关注,学习性较低。
据此调研结果,学校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模式,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唱好红色旋律,润物无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史增信,强化使命担当,激发前进动力。
崇德,言传身教
“学史崇德”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产生奋斗动力的源泉,“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任务。
学校组建了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朋辈教育”,以身边事熏陶身边人,以身边人示范身边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同时,建立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档案,对党史学习教育中选树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学校、学院各项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凝聚党史文化共识。
力行,创新第二课堂主阵地
学校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通过创新思政课实践作业模式,以话剧、舞蹈、合唱、朗诵等艺术形式把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党史学习教育学出“民族味”。
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振兴家乡的志向,以党建带团建,成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乡村振兴”临时团支部,吸纳少数民族学生为临时团支部成员,开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搭建和营销方案调研,“智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第二课堂活动还将党史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开展“‘节日里的党史’别样红”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开展“知识竞赛”“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党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党史学习教育模式”,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理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本报通讯员 李晓辉 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