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工局:学史力行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发布日期:2021-10-08 浏览量:

【奋斗百年路 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在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和完成装备科研生产任务过程中,形成了大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其转化后将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

“当前,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处于‘四低’状态,面临‘四不’难题,新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年7月18日举办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宣贯会上,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潘爱华介绍说。

所谓“四低”指的是成果转化解密率低、转化率低、成功率低、市场化率低的当前状态;“四不”指的是“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这四大难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掣肘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国防科工局局长张克俭对全局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学史力行、赓续红色血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要,秉持“想尽千方百计、行遍千山万水、不畏千难万险”的作风,务实为军工单位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国防科工局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把破解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四不”难题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主动作为、多措并举,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意见文件,相关政策将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向先进技术领域聚集,切实让先进技术成果从“睡美人”状态中“转”起来,让科技成果价值发挥出来。

前不久,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长三角区域转化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由国防科工局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建,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单位、民口企业和社会资本在市场“握手”的平台,主要负责统筹成果需求,利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开展成果转化,推动形成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并提供成果挖掘、展示对接、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交易、孵化和产业化推动等全链条服务。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宣贯会和首批转化成果对接会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各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等院校等先进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市场需求主体和金融机构共计1400余人参加会议。

学党史、办实事,要与为民服务结合起来、与推动发展结合起来。近五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及以上的高等级奖项中,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占比较高,积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一旦转化,将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今年以来,国防科工局组织有关单位梳理挖掘了300余项具有较好转化前景的先进技术成果,覆盖核技术应用、雷达导航、卫星遥感、新能源技术、芯片技术、无人机、网络安全、声矢量传感、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于7月中旬组织中国科学院、相关集团公司、高等院校等多家单位,与400余家民口单位开展深入对接。目前已有134项成果达成合作意向,合作金额125亿元。相关单位在技术对接过程中,建立了“朋友圈”,将在后续持续沟通联络中不断产生合作关系的“链式反应”,有力促进成果供需高效对接和创新能力融合。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后续,国防科工局将‘四位一体’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政策衔接;二是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科技工作者解决‘不会转’难题;三是建立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成果转得出,科技工作者奖酬激励拿得到;四是用活市场机制,吸引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人民军工90年的奋进发展中,一代代军工人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精神指引下,创造了举世瞩目、举国振奋的辉煌成就,铸就了感天动地、历久弥新的军工精神。”张克俭指出,在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新一代军工人要把军工精神传承好、弘扬好,真正融入血脉,成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新成效转化为研究新问题、作出新探索、开拓新思路的智慧和动力,不断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新进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蔡金曼 刘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