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一代代前仆后继。
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
每一次致敬英烈,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
缅怀英烈,首先要保护好烈士纪念设施。
今年以来,湖北各地认真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工作,把烈士纪念设施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依托烈士纪念设施,开展“为烈士寻亲”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维修改造,整治环境——
让烈士安息地更加宁静肃穆
“这面烈士英名墙上,有1.5万多名烈士的名字。修好之后,这里可以举行大型的烈士纪念活动。”
9月20日,在孝感烈士陵园光明村园区,陵园管理处副主任黄振华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园区里,烈士英名墙正在进行施工收尾,一旁60座新修的烈士墓,已经安葬19名烈士。
“接下来还会陆续安葬更多烈士。这里还将修建纪念碑等设施,渐渐替代后湖园区的功能。”黄振华说。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组织做好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工作,25家烈士纪念设施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确认和批准。
完善烈士纪念设施功能
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褒扬科科长冀峰介绍,孝感烈士陵园于1952年建成,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陵园分为后湖园区和光明村园区,其中光明村园区于2005年建成,占地面积30亩,有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纪念堂、烈士纪念亭等纪念设施。后湖园区占地面积18亩,有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和烈士纪念亭等纪念设施。
一个陵园,两处纪念设施。加之光明村园区设施陈旧老化,南北骨灰堂地基沉陷,屋面有漏水现象。且陵园没有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和烈士英名墙,不便于开展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在孝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于今年开始对光明村园区进行维修改造。除了修建东大门、维修纪念广场,还要修建烈士墓、烈士英名墙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大门还在修建中,纪念馆屋面漏水现象已得到改善,只待布展。冀峰说:“通过建设修缮,把孝感烈士陵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在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在恩施州,当地开展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目前,全州各地已完成本地区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数量及现状摸排工作。全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依托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整修实施方案,用好各类资金保障,确保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应修尽修、不漏一处。
校核烈士信息 整理烈士事迹
7月14日,赤壁市官塘驿镇随阳村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徐稳平,在密不透风的葛仙山丛林中找到了一处零散烈士墓碑。
碑头断了一块,徐稳平边擦汗边扶正碑头。突然,一窝马蜂窜了出来,徐稳平强忍被蜇的疼痛,对墓碑进行拍照、定位。
官塘驿镇有50多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烈士墓大都分散在荒山野岭,摸清底数成为当地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赤壁市抢时间战酷暑,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校核工作。各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冒着高温酷暑,对分布在荒山野岭的烈士墓进行拍照定位,开展核实工作。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退役军人事务部下达的11.9万名烈士信息校核任务,对全省12.9万多名烈士事迹进行整理,并组织人员编撰《湖北省烈士英名录》,让烈士的事迹得到弘扬,让红色基因得到传承。
挖掘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烈士陵园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
9月18日10时,荆州市烈士陵园,警钟划破长空。
在长鸣的警钟声中,荆州市烈士陵园举行的主题宣教活动拉开帷幕。
“纪念活动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宣讲嘉宾——我国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英雄营”退役老兵陈厚元如是说。
我省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把烈士陵园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极大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今年以来,荆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把烈士陵园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全力配合和服务各单位开展活动。
4月至今,荆州市烈士陵园共接待全省范围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400余家,总计接待4.8万余人次。
烈士陵园免费为各单位提供讲解引导、党课讲授和音响、音乐、流程主持等各项服务,还尽可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教,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此外,荆州市烈士陵园的宣教队伍还主动“走出去”开展党史宣讲工作。
今年7月,为了服务沙市区委、区政府在荆州市图书馆举行的“红色印记”图片展,荆州市烈士陵园派讲解员免费为图片展现场讲解,带着到场的干部群众了解我党百年光辉历程和沙市的革命史。陵园多名讲解员被荆州市委宣传部选为“百姓宣讲团”成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宣讲。
从“听讲”到“点单”
在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立足不同参观群体的学习需求,纪念园改变原有“听讲”导游模式,探索建立“点单”模式。
他们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讲解方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讲解服务。通过现场提问、理论探讨和思想交流,用观众“听得懂”的语言,让观众在体验红色文化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烈士纪念馆,讲解员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讲述革命先辈忠贞不屈、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在历史纪念馆,讲解员通过讲述,突出共产党人初心如磐,生动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共接待党员干部群众万余批、100余万人次。
在谷城县,全新的烈士陵园已投入使用。
这座陵园依山而建,占地8万余平方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园内绿意盎然。“这里可同时容纳约3000人进行悼念活动。”谷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朱伟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谷城县烈士陵园已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成为当地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窗口。
为烈士寻亲 帮烈属圆梦
刘银彬是谁?
今年5月中旬,宜昌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联系中无意得知,甘孜县革命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一位湖北宜昌籍的烈士——刘银彬。
然而,工作人员翻遍了《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宜昌地区卷),却无“刘银彬”的名字。
安葬异乡的宜昌英雄,他是谁?他是否还有亲人?
今年清明节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烈士寻亲”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线索。湖北多地积极响应,为烈士寻找亲人。寻找“刘银彬”,就是其中之一。
“刘银彬”与“刘云彬”
经过查找比对,一名叫“刘云彬”的烈士进入宜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视野。
“刘云彬”就是“刘银彬”吗?
通过宜都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找到了“刘云彬”更为详实的信息:刘云彬,男,1930年1月出生,1950年1月入伍,1956年4月23日在四川省新彪县石门坎战斗中牺牲,1956年8月13日批准为烈士。
“宜都话中‘云’与‘银’的发音几乎一样。”宜都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彭涛的这句话,让大家恍然大悟。
随后,宜昌市和宜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宜都市五眼泉镇龙口子村,了解到刘云彬烈士有个侄子叫刘启孝,仍居住在村里。
6月1日,看到“刘银彬”烈士与“刘云彬”烈士的全部资料,刘启孝当即确认这就是他的二爹。今年65岁的刘启孝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二爹参军的时候没有成家,他牺牲的那年我刚出生,爷爷为了纪念牺牲的二爹,就给我取名‘刘启孝’,就是让我成为二爹的孝子。这次找到他的墓碑,这也圆了我们祖孙三代的心愿,感谢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寻找“王团长”
在革命老区大悟县,还流传着“王团长”的故事。
7月2日上午,在大悟县黄站镇熊畈小学,长眠于此的河南商城籍烈士王殿禄与苦苦寻找他的7名亲属终于“相见”。这次“相见”,时隔70余年。
这里原是一座无名烈士墓,当地的乡亲称为“王团长墓”。
每年清明节,熊畈小学的师生都要给“王团长”和其他烈士扫墓,60多年来从未间断。
王团长是谁?他是哪里人?
今年,“王团长”等烈士的革命事迹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参与到寻访“王团长”亲人中。
经过数月的寻访,一位名叫王殿禄的烈士浮出水面。
王殿禄1929年2月参加乡赤卫队,1930年春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48年10月,他在湖北礼山县(今大悟县)吕王城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通过信息反复比对,最终确认王殿禄就是“王团长”。
7月2日,王殿禄的7名亲属来到烈士墓前,举行了庄重而简洁的祭奠仪式。王殿禄71岁的侄子王修丙,特意在烈士墓前取了一捧泥土,带回老家。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值得永远铭记。接下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会把“为烈士寻亲”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帮助更多烈士找到亲人或安葬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包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