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与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海报,刚在贵州大学校园宣传栏贴上没多久,学校新购置的多本书籍,就送到了师生们的手中。
围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强贵大”,贵州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内容一项接着一项,主题宣讲一轮挨着一轮,理论成果一篇续着一篇。绘画、诗词诵读、科研论坛、精品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和辉煌成就,以及贵州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贵州大学作为贵州高等教育的“领头雁”,围绕地方发展主线,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用知识链对接服务链,扎根贵州、服务贵州。
在办学过程中,贵州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注重培育发展特色学科,聚力打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不断将理论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加快“双一流”建设: 立足贵州服务贵州
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
如果将花溪大学城看作一枚戒指,贵州大学就是戒指上亮眼的钻石。乘着贵州快速发展的东风,这颗宝石的色泽愈发耀眼。
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建成国内一流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软件工程等4-5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到2050年,与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步,2-3个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成为国际知名大学。
这是贵州大学定下的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目标。目前,贵州大学共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
“做强贵州大学”写入了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这将进一步助推该校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激发办学活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
在办学过程中,该校根据贵州实际需求,专门开设了酿酒、烟草、茶叶等相关专业,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贵州大学利用加快建设“双一流”的机遇,以“做强贵州大学”为目标,持续在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加大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发力,广聚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致力将学校打造成一个“聚才谷”。
大数据,已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我国大数据领域首个也是当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便坐落在贵州大学。
实验室针对公共大数据中存在的聚而不通、缺乏实践等痛点,着力突破其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不断满足贵州等地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
贵州大学正举全校之力加快实验室建设,并借此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领域急缺高层次人才,已聘固定研究人员95名、客座及流动人员78人。
很多外省的优秀人才,也纷纷选择入职贵州大学,从“贵漂”变成“贵定”。“人才兴则贵大兴,人才强则贵大强。贵州大学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4月23日,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贵州首个人才日上说。
据悉,在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贵州大学获批157项。其中,郝格非教授获得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学基金项目,实现贵州高校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贵州大学已累计向社会输出55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大约70%的贵大学子,活跃在贵州省内的各行业各领域。
2021年4月,高校创新校地共建服务的典范——“科技小院”落地贵州。关岭牛肉、榕江小香鸡、遵义辣椒等11项,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贵州)科技小院授牌。其中,贵州大学获批建设9个。
中国农技协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表示,贵州11家“科技小院”有基础、有产业、有技术,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首批创建“科技小院”的高校,希望能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按照相关要求,贵州大学派出了专业人才入驻“科技小院”,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四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指导农户。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贵州大学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宋宝安说。
对照标准找问题: 列出清单抓落实
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
一直以来,贵州大学433个党支部都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迎考”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员们坚持刀刃向内,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
贵州大学各党支部,会前认真学习,谈心谈话,听取意见;会上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整改方向;会后制定整改措施,逐一整改落实。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支部,会前组织各党员之间谈话交流,坦诚相见,了解情况。同时,带着真诚接受师生“挑刺”,征求各类意见建议44条。
为增强党性意识,贵州大学校医院党支部会前来到黎平会议会址开展活动,给全体成员上了一堂观照内心的党课。同时,对照革命先烈,认真审视自己。
学校各党支部,坚持真开门、开大门,真听意见、听真意见,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积极为擂台“交锋”热好身、打好基础。
实际上,贵州大学的专题组织生活会,辣味和火药味十足。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教工党支部相互批评:工作方法简单,做事不够认真,工作缺少主动性,有畏难情绪,担当意识不强,有得过且过思想;部分学习过程走马观花,存在“把计划当工作,把研究当落实”的情况,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会上,所有党员们的自我批评直奔主题,见人见事见思想;相互批评坦诚相见、开门见山,达到了红脸出汗、督促提升的效果。
在党内,各成员之间没身份和职务高低之分。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各领导干部纷纷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大家均严格对照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围绕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盘点检视,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分析反思并明确整改措施。
全方位“会诊式”把脉只是基础,排毒治病才是目的。会后,贵州大学采用“清单式”的思路方法,有力推进工作。其中,以任务清单细化责任,以学习清单明确重点,以调研清单参谋辅政,以办实事清单排忧解难,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其中,动物科学系教工党支部生猪产业团队成员在张依裕教授的带领下,深入黔西市中坪镇沙旮村、洗玶村、良丰村进行调研,并开展了畜禽养殖技术培训,涉及人数105人。此外,该团队近两个月来在黔西市开展技术服务100余次,推广优质牧草2000余亩,解决养殖技术难题10个;该党支部家禽产业团队杨胜林教授,到三穗县指导养鸭生产,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复方大蒜提取物替代抗生素的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
学校全体党员纷纷表示,在工作实践中要继续不断增强信仰、信念、信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做强贵州大学尽一份力。
在王若飞故居,贵州大学数学和统计学院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更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院党委书记杨辉说。
截至目前,贵州大学427个党支部已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其余6个党支部均为离退休党支部,因老同志的身体、居住、疫情等方面原因暂未召开。
零距离+面对面: 打造宜教宜学校园
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
2021年,10522名毕业生迈出贵州大学的校门,踏上人生新征途。其中本科生7343人,研究生3179人。这些毕业生,为贵州的发展充实了人才队伍。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2020年9月启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后,贵州大学便举措不断:出台多项政策提供制度保障、聚合社会各方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投入专项经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等。同时,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进。
针对家庭贫困毕业生,贵州大学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制度,精准推广就业岗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021届毕业生熊静梅,通过学校举行的现场招聘会,她在足不出校的情况下完成了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签约。
据悉,今年贵州大学共举办校园招聘会760场,提供就业岗位93158个;举办线上招聘会991场,提供就业岗位33026个;投入单列预算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设立科研助理、行政助理377名,全部完成教育部和省教育下达的各项政策性就业任务;投入专项经费3000余万元,专门用于本科生强基固本改革和实施分类培养,推行“博学计划”。
据统计,贵州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报考超过4000人、继续深造率比去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围绕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实事,贵州大学共需办理255件,已办结159件。
“欢迎你来到贵州大学。”9月10日,贵州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建军、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副校长张大林一行,来到学生宿舍看望2021级身患疾病的新生杨竹。
家住镇远县江古镇的杨竹,从小就患上世界罕见的肌肉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今年以高出理科一本线100分的优异成绩,被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类专业录取。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杨竹只能坐在轮椅上学习和生活。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入校后,贵州大学帮助解决了杨竹父亲陪读期间的工作问题,以及杨竹的住宿、上课及康复治疗等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诉求,贵州大学非常重视并立行立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各单位一定要重视并认真落实同学们的合理诉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立行立改,发扬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李建军说。
今年6月,该校出台《贵州大学十件民生实事》:稳步提高教职工绩效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实验室开放项目受益学生人时数较2020年平均提高20%以上;提升学生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后勤服务报修率,确保学生零投诉……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校内,贵州大学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而且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021年第一季度,学校书记、校长信箱共收到邮件37封。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对待每一封来信,及时做好登记、转呈、跟踪等工作,回访满意度达97%。
小信箱里,装着大民生。它有效解决了师生关切的校医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校园商店规范管理、校园交通车等问题,架起了一座学校与师生间的连心桥。
现在已经是网络支付时代了,学校能否开通线上缴纳的通道?校园摆渡车路线站点不是很合理,能否优化一下,方便大家出行?寝室淋浴的空间比较小,而且数量少,希望学校能增加并延长热水供应时间……
2021年6月23日,在贵州大学的会议室内,一问一答此起彼伏。一方是13名学生代表,另一方则是学校领导。上述建议和诉求,均得到了各方回应。
据悉,贵州大学“书记校长与我面对面”专场座谈会,从2019年4月至今已举办了七期。学生们的建言献策,既完善了学校管理,也解决了自身难题。
“贵州大学是我走向科学研究的起点,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一丝不苟地传授知识,同学们无忧无虑的相处以及在学海中的自身努力,奠定了我投身祖国科研事业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优秀校友郝小江说。
溪山辉映党旗红: 新征程新作为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大地贮潜龙。
2021年3月9日,李建军带队赴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调研当地经果林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并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将为黔西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贵州大学上接天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下接地气,服务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贵州大学与黔西市开展校地合作,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李建军说。
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一穷二白,是老一辈人挥之不去的记忆。过去,很多村民喜欢种植传统农作,收益很差,最终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2015年,在贵州大学猕猴桃科研团队、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全村4800余亩荒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并迅速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莫飞旭、张竹竹等“博士村长”先后长期驻扎大洪村,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控,从采摘贮藏到寻找销路,他们亲自手把手进行指导。现如今,果农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增加到了15390元,村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17年启动“博士村长”计划以来,贵州大学共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11300余人次深入到全省46个县开展帮扶工作。
近年来,贵州省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对此,贵州大学也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团队。2021年1月至今,“博士村长”与12个产业专家团队扶贫工作地点匹配,积极贡献贵大力量。
全省多地农作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环节,贵州大学的各行业专家们,从不缺席。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帮助群众发展白萝卜产业,在平塘县大塘镇胜安村给养殖户讲解实用技术,在凤冈县王家寨镇高坝村为烟草培养害虫天敌……
这些专家学者,在贵州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纷呈的“论文”。“核桃专家”潘学军在10年间,将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0余万亩,产值从3亿元增加至15亿元;经过“猕猴桃大王”龙友华多年的努力,2019年,修文县猕猴桃产业从原来8000多亩发展到16.7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修文猕猴桃成为贵州猕猴桃产业领头羊……
贵州大学“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模式,解开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道道难题。“我们要加大知识链对接产业链的力度,把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专家团队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
除了农业,结合贵州省“十四五”期间对十大工业产业的发展要求,贵州大学组建了十个团队,主动服务“四化”建设,为全省开启新征程提供强有力支撑。2021年4月30日,贵州大学15名新选派和继续驻村的第一书记,从校领导手中接过旗帜,不久后便赶往贞丰县龙场镇、小屯镇、平街乡等地。
“这次,我还是选择龙场镇对门山村。前两年的驻村工作,让我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很清楚他们要什么,以及自己该怎么做。”陈勇说。
驻村干部再出发,是该校立足贵州、扎根贵州、服务贵州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走出校门进入农门,从教书育人的师者变成了助力农村发展的实践者,继续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事业的优秀“论文”,填写贵大“答卷”。(潘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