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弦歌不辍 联大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2021-07-21 浏览量:

有一所大学,从始至终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就是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巍峨耸立,记载了83年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昆明,共同创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西南联大虽仅有8年历史,却因大师荟萃桃李天下,而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高峰;虽因抗日烽火偏居西南边疆,却因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而将流芳百世。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作出重要指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在昆明的遗脉,全校师生们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赓续西南联大的红色血脉。莘莘学子弦歌不辍,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将心系民族命运、鼎力治学研究、坚持为国育才的红色基因深深熔铸在精神血脉中,努力为国家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联大旧址成为师生校友的精神家园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尽奋起,倾国千古慰忠魂。”这是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申玉梅在瞻仰了西南联大旧址内的“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后写下的诗句。

今年4月1日,云南师范大学百余名师生党员代表在西南联大旧址开展“祭英烈学党史跟党走”主题活动。大家把心中最想对英雄说的话贴在主题展板上,申玉梅的诗就是其中一段心声。

“1940年,西南联大有共产党员83人,约占全省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联大党组织是当时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联大成为云南地下党的主要阵地。”云南省近代史研究专家吴宝璋在西南联大原教室内上微党课时说。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表示:“这里安葬的革命先烈中,‘一二·一’运动四烈士里潘琰、李鲁连是西南联大学生,‘最后一次演讲’后舍生取义的闻一多先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他们是联大革命先烈的典型代表,他们的革命精神是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新生开学和清明节,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来瞻仰西南联大旧址和‘一二·一’运动烈士墓,让同学们思考怎么做有历史感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怎么把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联系起来。”主持活动的云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虹告诉记者。

7月9日,记者再次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随着讲解员的声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雕塑的注视下,络绎不绝的人们依次走进西南联大旧址,瞻仰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和“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参观西南联大旧教室,聆听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在西南联大博物馆新馆里,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5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从这里走出的一个个大师的名字让人们肃然起敬。

西南联大旧址,不仅是云南师范大学师生和校友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激励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圣殿。每年接待来访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达90余万人次。今年以来,西南联大博物馆被列为云南省党史学习教育71条线路中昆明市的第一个点,共接待线下参观和线上观展12余万人次。

一年半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南联大旧址考察时,李红英为总书记讲解了西南联大历史。当时的场景清晰如昨,至今让她心潮澎湃:“总书记的讲话为西南联大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挖掘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和当今借鉴意义,与当今教育培育人才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实质,就是与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爱国主义,指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为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推动学校在新征程上不断前进。”云师大党委书记饶卫说。

联大故事成为最生动的思政课

“我姥爷周荫阿是西南联大校友,他留下的物质财富并不多,但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却很丰富。”云南师范大学党员教师吴雁江在一堂思政课上,讲述了外公周荫阿的家风家训故事。吴雁江自小看到外公总是深夜还在写教案,自费给学生们买教具,将学生们带回家讨论功课……这一点一滴的影响,让吴雁江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除周荫阿与妻子外,这个家族还走出了13名教师。“读书报国,坚卓笃行”如今依然是周荫阿后代们的家风家训,也是西南联大的后人对西南联大精神代代传承的缩影。

“我们将党史与西南联大历史融合,不断深化师生对学校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的认识与理解,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永文说。

“她是闻一多笔下的女英雄,不仅是西南联大的进步女学生,而且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地下党员。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她就是潘琰,是在‘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女烈士,牺牲时年仅30岁。”4月初,讲述西南联大校友潘琰革命故事的微视频《革命青年洒热血》发布后,在全校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今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党史和西南联大故事,官方微信推出了“党史故事百校讲述”系列特辑,目前已接力讲述《结茅立舍、弦歌不辍——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红烛颂——闻一多舍生取义》等系列故事,让师生重温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政课,去年9月我们在本科生中开展西南联大‘五个一’实践活动,即参观一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学唱一首西南联大校歌,阅读一部西南联大书籍,观看一部西南联大影视片,会讲一个西南联大爱国主义故事。”云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树美说。学校还在思政课中以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进行实践教学,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提交调研报告、诗歌、音乐等作品,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近年来,云师大将西南联大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全面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在新学生入学教育第一课、新入职教师第一课中,专门讲述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和爱国精神;开发了一批反映西南联大精神的“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等特色课,其中“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网络精品课程被全国110所高校2万余学生选课学习。

为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由云师大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师大四校共同主办西南联大讲坛。讲坛邀请西南联大杰出校友、两院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主讲嘉宾,打造我国高等教育界大学通识教育和学术交流的知名品牌,迄今已举办了40讲,在全国高校师生中产生广泛影响。

联大情怀在支教一线赓续传承

刚毅坚卓,西南联大的校训长期熏陶着云师大的学子。读书报国,到艰苦的地方去绽放青春,成为越来越多的云师大“90后”青年党员的选择。

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县“8·03”地震中,震中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学有21名学生、3名年轻教师不幸遇难,校舍严重损毁。云师大团委及时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简称“研支团”),从2015年至今,持续为龙泉中学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开展每期一年的支教和扶贫,至今已有六批33名学生党员在龙泉中学接力支教扶贫。

2020年春,受疫情影响,龙泉中学推迟开学,研支团积极配合学校下村送教材给学生。没有公路的地方,支教同学就扛着一捆捆教材走在山间小路。历届支教同学还利用周末到农村学生家走访。第二届研支团成员高晨回忆起当时情景:“有一次随学生走小路去光明村家访,没想到这条路非常危险,走在只有两个脚掌宽的窄路上,旁边没有任何遮挡物,脚下便是湍急的河流和深渊。想到孩子们曾无数次地走着这条路来学校求学,我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云师大研支团的优秀事迹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选为“创建一流党建示范项目”,研支团被授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龙头山支教鼓舞了云师大的学子们,云师大团委副书记曹逸凡告诉记者,第七届研支团已完成招募,将于8月奔赴龙头山;同时还将组建研支团到华坪县女子高中支教,帮助“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解决师资不足的难题。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西南联大期间,大批爱国学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八年期间从军者有1100多人。今天,云南师范大学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数万云师大学子投身云南边疆教育事业,全省80%以上的特级教师是云师大毕业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指明了方向。西南联大的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自觉扛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蒋永文说。

无论是在西南联大博物馆、思政课、支教一线,还是校园红色文化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教师教书报国、学生读书报国的浓浓气氛。做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云师大师生及校友们脚步坚定。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