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革命老区之一,党的百年奋斗史留给南京高淳众多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革命故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高淳区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多形式开展党史宣讲,结合实际为民办好实事,全方位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这门“必修课”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活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风景线”
“您好,5月28日上午的参观场次已经约满了,下午还可以约。”5月26日,在高淳西舍“红色堡垒”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蒋芬芬的电话响个不停,这些电话都是区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打来咨询参观事宜的。“自提档升级完成后,西舍接待能力大大提升,每日前来参观的团队数量较以前翻了一番!”蒋芬芬笑着说。
西舍位于桠溪街道跃进村,当年是溧高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和民主政府所在地,革命先烈们曾在这里开展减租减息、扩武招兵、剿匪反霸等工作,谋划抗击日伪军的战略决策,留下了多处革命遗址。
红色资源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党史教材。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高淳高标准推进西舍“红色堡垒”提档升级工程,重点实施高淳地区革命历程馆、游客服务中心等场馆的新建以及18处老展馆的升级改造。
跃进村党总支书记黄世宝介绍,作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西舍已成为党史学习的沉浸式现场教育基地、立体型理论实践平台,仅5月份一个月时间,就累计接待团队220余个,人数近2万人。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高淳不断拓展实境教学阵地,将西舍“红色堡垒”与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游子山烈士陵园等历史景点串联,形成一条处处是课堂、时时受熏陶的“红色风景线”。通过瞻仰“红色堡垒”、重走“红色线路”、缅怀“红色记忆”,引导党员干部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走好前行的路,不断砥砺初心、激发奋斗热情。
讲好红色故事,筑牢思想根基
5月1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在高淳阳江镇举行,台上站着的是西莲村老党员夏晓春,她正在向听众讲述高淳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月亮湖党支部的红色历史故事。
1932年底,共产党员张咸昆来到月亮湖,以开荒种田为掩护定居下来,并于1933年11月成立月亮湖支部,张咸昆担任党支部书记,与隐蔽在此战线上的党员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张咸昆去世后,儿子张安祥继承父亲的红色遗志,重建月亮湖秘密联络站,帮助暴露身份的党员来到月亮湖隐蔽。
“我是张安祥的儿媳,作为红色基因传承人,我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希望通过讲述党的历史,让红色力量能够不断传承下去。”夏晓春动情地说。在座党员和学生们表示,身边人“现身说法”,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讲活了百年党史故事。
讲好党史故事是党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谁来讲、讲什么都是重点。高淳区立足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整理高淳革命史,修订再版《高淳人民革命史》《游山赤子》等地方党史书籍,编印《高淳红色印记》《高淳抗日烽火系列连环画》,制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微党课《陈毅在高淳》、微纪录片《东征之初》,让广大党员群众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在邀请市委宣讲团成员、高校专家等进行理论宣讲的同时,该区还组建59人的党史学习教育“淳风化语”基层宣讲团,面向全社会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讲活动;深度挖掘本区抗美援朝老战士卞毓生、刘维锡、邢寿保、陈福水、孔令炎等革命先辈事迹,通过接地气的方式,重温革命岁月,筑牢思想根基。
推行红色实践,解决群众难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高淳,党史学习教育正着眼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如火如荼地开展。
“今天我们是专程来当‘店小二’的,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请直接提。”5月28日,在位于高淳经开区的海太欧林集团有限公司,区工信局专项服务党员小队开门见山。集团董事长叶永珍反映,对今年新出台的惠企政策了解不够,走访人员立即表示会联系相关部门送学到企业,邀请专业人士前来开展培训和讲座。
“我们聚焦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好‘永不走的驻厂员’制度,每天组织人员实地走访、现场会办,为企业办实事、增动能。”高淳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共收集人才需求、项目申报、融资需求等六类130条意见建议,已解决问题118个。
惠企服务送上门,民生实事办到位。在砖墙镇,过去两年黑灯瞎火的桥大线上新安装了路灯,附近村民夜间出行再也不担心看不清路;在全区各大中小学教室内,原先的荧光灯、普通led灯被换成了护眼灯,用心呵护孩子们的眼睛……截至目前,高淳已梳理为民服务项目394个,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约1100场,第一批五大类别2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正加快推进。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直抵人心、贵在知行合一。”高淳区委书记吴勇强表示,下一步,将把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入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定力、练就能力、磨炼魄力,全力以赴提升产业经济发展的热度、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民生和营商服务的温度,真正做到学党史见觉悟、悟思想见行动、办实事见真功、开新局见实效。(杜莹 邱霞 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