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

发布日期:2021-05-19 浏览量: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来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很受鼓舞!”这几天,茂名高州东岸镇驻东莞务工党支部的任维信在参加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我打算回去之后组织我们的流动党员一起去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学习,重温党史。”

这是茂名市加强流动党员学习党史“不掉队”的生动实践。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茂名率先在高州市探索实施党史学习教育“135”工作法,通过搭建一个驻外党支部平台,强化流出地党组织、驻外党支部、流入地党组织三方联动机制,发挥好服务驻地发展、带头抱团创业、支持家乡公益、带领乡亲致富、党建结对帮扶五个作用,截至目前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项目200多个。

实招频出

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从1978年入党,又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到珠三角创业,任维信观察到,在外的党员面临难以及时回乡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生活等问题。2002年7月,在各级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全国第一个外来劳工党支部——高州市东岸镇驻东莞务工党支部正式成立,任维信任党支部书记。“最初的目的是解决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让他们在外乡也可以有正常的党组织生活。”任维信说。

茂南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沟通机制;电白完善《流动党员活动证》,落实村(社区)“两委”干部结对联系1名以上流动党员;信宜动态跟踪流动党员参学情况,及时对不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流动党员按规定采取批评教育、限期整改等处理;化州及时为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茂名实招频出,覆盖有力。

“让他们在外务工有归属感,同时我们也抱团发展共谋商机。”高州市荷塘镇驻东莞党支部书记李昊骏说,此前他们鼓励一位支部党员在东莞经营一家规模比之前更大的酒店,“从资金、管理策划给他出点子,现在生意步入了正轨”。

在广州,高州市长坡镇驻广州党支部党员走进“红色课堂”。依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以及黄埔军校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融合永庆坊、广东省博物馆等党建示范点,规划设计宜教宜研的现场教学线路,学员们沿着广州的红色足迹,感悟革命前辈们忠诚于党、矢志不渝的精神。

化州市杨梅镇驻深圳宝安党支部书记陈诗昊介绍,他们还建立了一个流动党员学党史微信群,每天定时在群内推送学习内容,共享学习资料,并且每月最后一个周末都会邀请一位老党员进行主题党史学习,并让流动党员结合个人经历,分享学习感悟等。

“实施党史学习教育‘135’工作法,有效地解决流动党员难联系、活动经费难保障、管理难落实、组织生活难开展、作用难发挥这五难问题,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茂名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的基础上,茂名市依托驻外办事服务机构、商会协会、茂商企业等建立驻外党组织61个,并在本地各县区建设驻外党支部驿站,为近2万名流动党员“筑巢安家”。

落实“四个一”

推动流动党员反哺乡梓

召开一场驻外党组织书记座谈会,组织一次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一堂学习研讨,做好一次网络线上动员……茂名分别以片区、支部等方式落实“四个一”,开展流出地党组织“流动送学”与流入地党组织“驻点讲学”,结合“寄书上门”“云端课堂”等方式,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掉队”、流动“不流学”、务工“不误学”。

信宜市丁堡镇山背村,6名党员村干部分片挂点18个自然村,对流动党员实行结对辅导,用微信视频连线送党史课“上门”。贵子镇函口村党支部则创新利用手机YY语音软件,将众多流动外出党员召集到同一平台进行党史学习,实现了在村党员和外出党员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指尖上学党史,架起了我们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桥梁。”在深圳务工的信宜籍党员何少霞点赞道。

党史学习,难在学深悟透,贵在付诸行动。为此,茂名架好驻外党组织、商会与家乡的沟通桥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经济建设提供一条信息、介绍一批客商、引进一个项目、办成一件实事。目前,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项目200多个。

电白的外出党员积极为家乡教育卫生、扶贫攻坚、基层治理、基础设施等乡村振兴公益事业捐资560多万;茂南金塘镇驻广州党支部与上垌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约5万元,开展帮扶项目2个;高州全市驻外党组织共筹集帮扶资金3998.4万元,开展结对帮扶项目483个……笔者从茂名市委组织部获悉,通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主要内容双向带动活动,组织有门路的流动党员把家乡更多的劳动力带出去,把资金、技术和项目带回来,流动党员带富作用更加明显。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茂名充分发挥驻外党组织作用,摸查村内外出务工经商优秀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重点培养,落实一对一结对培养跟踪计划,引导其回村(社区)任职,更好地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杨金凤 通讯员 赖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