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增动力 办实事暖人心

发布日期:2021-05-24 浏览量:

日前,临高组建的县委宣讲团走进该县新盈镇,详细地讲述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及临高党组织、人民在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中作出的历史贡献,给当地党员干部带来一场生动精彩的党史宣讲,引导大家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起时代重任。

这是临高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体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临高坚持以学为基、以史为鉴、以行见效,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动员各方,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强化组织领导 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临高县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3月11日,临高组织召开了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暨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对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要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临高县委书记文斌表示,各级党委(党组)是抓好本地区、本单位党史学习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动员、部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班子要发挥领学促学作用,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党史学习教育高效有序开展,临高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工作专班,组建了5个工作组及6个巡回指导组。各镇(农场)、各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层层压实责任。同时结合实际,临高制定了《临高县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临高县党史学习教育全年主要工作清单》等系列方案文件,明确任务目标,列出任务清单,细化责任分工,并实行挂图作战,扎实推进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

随后,各级党组织迅速推进,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会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比如,临高县商务局开展“勤学党史 送学上门”活动,让老党员足不出户学党史;临高县纪委监委给党员干部发放《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籍,通过开展读原著活动,学好党史,悟思想;该县调楼镇将党史学习送上渔船,加强基层党建……

创新方式方法 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

4月2日,临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海南解放公园开展“学党史、祭英烈、献花篮仪式”活动,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临高创新方式方法,依托海南解放公园、中共临高县第一次党员会议会址等红色资源,开展特色鲜明的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追寻红色足迹,接受党性洗礼,积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临高还于4月启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电影展映活动,主要展映中宣部节目中心指定的《我和我的祖国》《红星照耀中国》等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电影。“自启动后,我们每月至少组织开展2场主题电影展映活动,分系统、单位观看,计划持续展映到年底。”临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芃冲介绍。

“共产党建立,到百岁生日,取得丰功伟绩……”4月5日20时30分,在临高文澜文化公园,人偶戏《人偶唱吉——庆祝建党100周年》等节目精彩上演,吸引不少群众驻足欣赏观看。这是临高县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的“永远跟党走”主题性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之一。

据悉,临高还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以临高人民喜闻乐见的人偶戏、“哩哩美”渔歌、“咙么哩”山歌为载体,推出一批党史学习教育题材的文艺作品,并通过送戏下乡、文艺汇演、媒体平台播送等形式,向全县党员群众展演、展映,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聚焦为民办事 让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感谢临高消防人员,帮我们渔民查改渔船的火灾隐患,这让我们更安心。”5月13日,临高渔民王林说。

当日,临高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消防宣传进渔港”消防宣传活动,组织指战员深入新盈镇隆安港,讲解消防安全防范的注意事项、指导渔民查改火灾隐患,提升渔民消防安全意识,增强渔港禁渔期火灾防控能力。

临高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目前,临高各党组织累计报送437项“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事项。经省委巡回指导组指导,该县从这437项中选出了36项,形成了《临高县“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事项清单》,并作为临高“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事项进行推进。

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学生眼疾病免费筛查工作、做好“菜篮子”保供稳价……临高各级各部门找准群众关切事,落实惠民举措,发扬真抓实干作风,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获得感、满足感,让实践活动见成效。(本报记者 张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