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延安写生记

发布日期:2021-05-21 浏览量:

原标题:千里延安写生记

董希源委员在枣园写生

在我艺术创作生涯中,比较难忘的是前几年的红色写生之旅——行程五万公里,历时三年,寻访近百处红色革命故地并现场写生创作。而那一次行程中最难忘的地方,当属延安。5月23日,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9周年,再一次重温历史、学习会议精神时,我也不由地回忆起那次行程。

记得当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延安、画好延安,我先后两次抵达那里,居住了20余天。期间,我认真学习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用心体会老区的风土人情。在凤凰山上遥望巍峨的宝塔山,在中共七大会址前感受杨家岭,在“五大书记”塑像前缅怀光辉的岁月……眼前的延安,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这些年在艺术上不断追求的经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哪一刻不是在鼓舞着自己呢!

感知延安、追忆历史,延安的点点滴滴让我接受着洗礼,涌动着激情。我也一次次思索,在我的画笔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延安的魅力?特别是面对昨是今“非”的革命旧址,旧貌换“新颜”的景观,曾经朴素而今繁华的情境,如何取舍,如何提炼,如何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艺术家以延安为题材,创作出艺术精品,如钱松岩先生的《延安颂》,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我想,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用我自己的视觉角度和表现能力,画出眼前这个穿越历史的新延安,画出与我产生心灵共鸣的延安!

待我再次登上凤凰山,面对晨曦中巍巍宝塔,面对宝塔守望着的潺潺延河,艺术构思逐渐清晰起来,创作激情随之迸发——就创作一幅《东方欲晓》!我立即在凤凰山上撑起了画架画板。当宣纸上晨光下宝塔身影渐出墨迹,不自觉中,我身后居然引来诸多游客的驻足围观。他们惊叹着我的巨大画架,以及眼前景色被我逐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面上;他们兴奋地拍着照片,把他们自己、创作中的我和延安在影像中留在一起……

延安就是这样一座有魅力的城市。我在写生中贴近着她,别的游客在观光、游览中感知着她。而今天,他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又把我的写生当成他们红色旅游中的一道风景。

这也让我联想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到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在延安的现场写生,给过往游客和当地百姓带来对艺术的感知和赏析,也该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践行。由此,我的创作灵感更加活跃起来。

这样的情形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再次重现。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前,我搭完画架画板便立即开笔,片刻间,围上来十余位游客、市民。有意思的是,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几位美院师生也在我的大画架旁席地而坐,唰唰地擦板涂墨,进入写生状态。他们劲笔急驰、浓墨粗线,不出几分钟,已是松杆成形、松枝横斜、松尖劲挺了。比起他们肩背小画板的快捷,丈二纸写生的我只能舒缓有度、徐而不急。

我的大画架和美院师生小画板间的“无声对话、同台展演”,给游客和过往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时而指点评议着我的大画,时而附身去看小画。我想,通过艺术的展示,他们眼里的延安一定更美。

在延安的第10天,我去了枣园现场写生。枣园带给我的观感和意境非常不同。当时正逢秋日,面对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革命家的群像,想着枣园灯光对后世的影响,想着这金秋时节延安广阔天地间的收获景象,真是令人感慨万分。可以说,枣园是让人静心的好地方,那几日的枣园,我就是在与历史的对话中静听秋日私语,漫写灿烂霜色,极抒知秋胸臆。对于画惯了大山大水的我来说,在枣园的写生创作,是写生思维方式与创作画路的一次有益调整,更为我的写意人生配上了一支抒情的插曲。

从我居住的福州到延安,可谓不远千里,但这一行程对我来说无比珍贵、无比难忘。在延安,我收获了《东方欲晓》《中共七大会议旧址》《延安枣园》《春风情满梁家河》《黄河乾坤湾》《李家河之秋》《铁锤叮当知青路》《黄土高坡马石寺》《铁梨山头迎曙光》《梁家河之春》等10余幅大型红色写生的作品,艺术上有了收获。更难忘的是,通过延安的红色写生之旅,我得到了精神上的深刻洗礼,牢记历史、感恩时代、敬畏自然的情怀更深地根植于内心。

如今,延安红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各类相关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生动地把延安呈现给世人,满足着慕名而去的游客和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延安的魅力,也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大放光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