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赵剑英:以“中国式叙事”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

发布日期:2025-03-05 浏览量:

今年全国两会,本报第一时间聚焦文化、出版等领域的代表、委员,他们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期待通过自己的声音,关注问题、激发思考、主动作为,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本报持续发布相关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赵剑英

《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相继火爆出圈,成为现象级爆款,不仅推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的现代转化,还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全新的范式。这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极大地提振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等一批文化产业工作者的信心,也给他带来一系列新思考。

赵剑英认为,《黑神话·悟空》重构了西游宇宙,进一步演绎了孙悟空反抗命运的现代精神;《哪吒之魔童闹海》将“逆天改命”的叙事与亲情、善良、成长等主题结合。这种创造性改编并非否定“传统”,而是通过现代视角阐扬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其更贴近当代审美与情感需求,这是其获得成功的密码。

这一感悟,离不开他在日常工作中对中国学术、中华文化“走出去” 的深切关注以及矢志不渝的创新动力。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深耕10余年,赵剑英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带领社科社从容应对出版行业的诸多挑战,全力做好学术出版的思想表达与传播,有效抵御了出版市场的不确定性。近10余年来,社科社大力实施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发展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该社以10147种海外入藏图书长年位列全国出版社首位,出版多语种外文图书360余种,形成了系列品牌。

为探寻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新举措,并切实履行好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在全国两会前夕,赵剑英围绕“新形势下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研。他先后走访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围绕中国学术、中华文化的国际精准传播、主题图书对外宣介活动、多语种出版物海外发行、数字产品开发以及海外分支机构设立与运营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同时还召开了有出版、学术界和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界和业界的相关意见。

通过此次调研,赵剑英深刻认识到,挖掘优质内容,激活优秀传统文化IP的现代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实现中国学术、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对此,他希望社科社能与有关部门和对外传播机构加强沟通,优势互补,在主题图书推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展示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创新出版“走出去”产品形态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扩大中国学术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解码文化基因释放传承新能

事实上,不只是《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IP,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优质IP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传统文化IP得益于利好政策扶持以及新媒体技术创新的双向赋能,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围绕如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IP的现代生命力,赵剑英指出,“过去,我们围绕《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统小说改编的文艺影视作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似乎从未获得如此‘成功’。这些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产品火爆‘出圈’,固然与‘孙悟空’‘哪吒’等IP本身的高知名度有关,但更应注意的是,作品本身的现代阐释与技术赋能。技术突破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支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仅依赖内容创新,还需依托工业化制作体系和技术革新。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表现力,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让传统文化优秀IP‘活起来’。为此,要进一步加强跨界融合,从而释放更大的文化产业新动能。”

挖掘优质内容是实现创新出版“走出去”路径的首要前提。在赵剑英看来,出版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有很大空间。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智慧,比如“天人合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国家治理思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基层治理思想,“和而不同”的社群关系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方面都值得出版业继续深入挖掘。

此外,要利用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出版物,集合文献数据资源,推进技术融合,实现出版社从“纸质载体”到“数智服务”,AI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例如,利用生成式AI辅助古文献整理、知识图谱构建,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开发AI虚拟讲师,为用户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个性化导读服务。“以技术为翼、以内容为根、以全球为场,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中‘跃出’,成为可触摸、可互动、可共情的时代符号。出版人更需肩负‘文化解码者’使命,在守正与出新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为文化自信注入持久生命力。”

激活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如何推动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发挥新的价值,赵剑英提出了三个关键点。

首先要激活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 必须以“两个结合”为核心方法论,重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将知识体系、哲学思想等转化为现代治理智慧。坚持古为今用原则,对传统进行鉴别扬弃,使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等理念与当代价值观相融通。

其次,构建现代化发展的人文支撑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立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创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通过图书、影视、节庆等载体,用时代语言活化文化基因,打造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同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将天下大同、修齐治平等传统智慧转化为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知识资源,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提供文化支撑。

最后,创新文化国际传播范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文明等主题建立可视化叙事逻辑。运用人工智能开发数字人讲解、短视频课程等新型传播形态,通过数据库建设与融媒体产品开发,实现传统典籍的生活化阐释。重点打造现象级文化IP,以情感共鸣突破文化隔阂,在讲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中国民营企业家艰苦创业等当代故事中彰显传统智慧的现实价值。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