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记忆

发布日期:2021-11-25 浏览量:

原标题:茅山记忆

登上茅山之巅,极目远眺,峰峦叠嶂,清泉潺潺,令人心旷神怡。一时间,我很难将这静谧的茅山与激烈的战斗、弥漫的硝烟联系起来。

70多年前,一声声军号回响在茅山丛林之间。新四军以茅山为中心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茅山的如画风景中,一抹红色越染越浓。

深秋时节,我慕名来到坐落在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外雪松环抱,碧草如茵,草坪上陈列着当年新四军缴获和使用过的大炮。步入展馆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南抗日根据地主要缔造者陈毅的古铜色塑像。只见他手持望远镜,一身戎装,神采奕奕。

当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一文,把茅山列为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并且指出“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1938年4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由皖南进入苏南作战略侦察。接着,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于5月、7月间先后东进江南敌后,揭开了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领导下,经过一夜急行军,天亮之前赶到镇江西南方的韦岗,精心布下了“口袋阵”。8时许,日军毫无察觉钻进了伏击圈。山林间、草丛中顿时枪声大作,我预伏部队“关门打狗”。日军仓皇应战、溃不成军。

新四军挺进苏南首战告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心士气,嘹亮的军号声吹响在茅山地区上空。陈毅闻此捷报后欣然赋诗:“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此后,新四军乘胜出击,以茅山为中心东进淞沪,北渡长江,南下浙西,创造了夜袭句容城、奇袭虹桥机场等一个个光辉战例,军号声吹遍了江南大地。

从1938年到1944年春,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和日伪作战17500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其中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功不可没。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领导下,茅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东进、北上、南下的前进基地和战略通道,是我党在华中敌后创建最早、坚持最久的革命根据地。几年时间里,从艰苦坚持、巩固建设、数度向外扩张直至迎来抗战胜利,茅山抗日根据地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充分发挥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枢纽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走出纪念馆,我来到茅山余脉的望母山脚下。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就屹立于望母山山顶。巨大的碑身与300余级台阶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此时,云雾已经散去,花岗岩的碑身在阳光照耀下更加夺目。我拾级而上,脚步坚定而凝重,因为脚下的土地曾浸染了烈士的鲜血。据不完全统计,苏南人民5万多子弟参加了新四军,在抗战中7千余将士壮烈捐躯。

青山埋忠骨,浩气满乾坤。按照当地习俗,我在纪念碑前点燃鞭炮告慰英灵。鞭炮声过后,一阵“嘀嘀嗒”的仿若军号的声音竟然回荡在山谷之间。1997年春节期间,茅山百姓在纪念碑前燃放鞭炮时,无意中发现这一现象。至今,这一现象的成因仍是个谜。有声学专家考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茅山山谷的回声和纪念碑空体的共鸣作用而产生的。但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声声军号是新四军烈士英灵的回响。

抚今追昔,茅山上硝烟与战火的痕迹已难以寻觅,惟有矗立的丰碑与纪念馆,让后来人时时想起,巍巍青山之间,曾经有一支队伍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奋勇抗争,为反抗侵略流血牺牲。如今,烈士们已经长眠,但那一声声军号依然回荡在茅山之巅,回荡在大江南北座座军营,回荡在锦绣中华大地和后来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