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岭 丹心闪耀

发布日期:2021-06-09 浏览量:

原标题:拨云见岭 丹心闪耀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每当听到这首庄重浑厚、气冲霄汉的《新四军军歌》时,我的心便随着这首歌一起,走进了皖南泾县的云岭深处。

巍巍云岭横亘在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向皖南山区的过渡地带,属黄山余脉,东面是同属东北西南走向的四顾山。两山夹围之中,静静的叶子河由北向南蛇形蜿蜒在狭长的山冲里。清凌凌的叶子河润物无声地浇灌着千亩良田,稻谷飘香,荷花盛开,炊烟袅袅,云蒸霞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雾是云岭的常客,这里的村民和庄稼一样,生活在仙境一般的风景里。

春秋之际,雨后天晴,仙境乍现。东方欲晓之时,只见一层白雾平铺在半山腰,平平展展,气势恢宏。微风吹来,白雾起舞,波心涌动,一会儿雾尖爬上树梢,一会儿雾头直冲云霄,瞬息万变。太阳慢慢地爬上山岗,山岚、村庄、民居也像岛礁一样一个个地露出来,西边的云海也镶上了一道金边。瞬间画面切换,村庄、梯田、道路、“种墨园”和“大夫第”等建筑一一呈现,气象万千。

分享奇景,叶挺将军的《云岭抒情》脱口而出:“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0月2日,经国共两党谈判,原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走出深山老林,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开进了皖南云岭,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

走进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船型的“种墨园”“大夫第”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格外显眼。“四水归堂”的古建、中国画水墨味道的花砖镶嵌门墙,无不见证了新四军在皖南的光辉历程。这里是当年新四军司令部所在地,叶挺、项英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

广场上,紧握手杖、英姿勃发、大义凛然的叶挺铜像巍然耸立。铜像基座镶嵌着叶挺题写的“抗战到底”四个大字。仰望器宇轩昂的叶挺铜像,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他是云岭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近在咫尺的“叶挺桥”横跨在叶子河上,诉说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心连心的佳话。当年,叶子河上简易地木板桥摇摇晃晃,人们走在上面提心吊胆。梅雨季节,洪水来袭,危机四伏。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叶挺亲自绘制草图,设计桥的样式,在枣树坝段架桥。砍树、垒石、运木头、打桥墩……军民一家亲,共建鱼水情,很快一座长三丈、宽一丈、有栏杆的木石结构的桥顺利完工。叶挺军长即兴在栏杆上题写了“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如今,走在“叶挺桥”上,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争取八方支援、设立教导营、制订水网地区游击战战术、指导部队技术演练、纠正官兵散漫的作风等一系列举措,铸就了新四军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纪律,使其成为威震四海的“铁军”,成为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

“种墨园”往东一公里处,有一座黑瓦白墙、大厅轩敞、规模宏大的云岭陈氏宗祠。这里是当年军部大礼堂旧址所在地。1939年2月23日,奔腾不息的青弋江江面上漂来一条竹筏,身着灰棉布大衣、头戴军帽、一身戎装的周恩来在章渡老街码头上岸,视察云岭。3月6日,周恩来在陈氏宗祠作了《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报告。不巧,天空下起了细雨,春雨淅淅沥沥地从四方的天井里飘落下来,滴滴答答的雨水淋在新四军指战员身上。周恩来担心同志们着凉感冒,赶紧招呼大家到大厅里去。他也在将士们的簇拥下,将演讲地点移到大厅。伴着哗啦啦的雨声,大家请求周恩来站到“八仙桌”上演讲,他爽快答应,跃上方桌,继续阐释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他语言生动,紧握拳头,举起右臂,大声疾呼……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礼堂回响,经久不息。

193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8周年诞辰。也就在这一天,由陈毅执笔、集体创造的《新四军军歌》首次在军部大礼堂唱响,并从云岭传遍大江南北、抗日前线。这首歌飞扬在战火中,激发了指战员的豪情,成为威震敌胆的号角;这首歌回荡在五湖四海,鼓舞了铁军的斗志,成为激励杀敌的战鼓;这首歌传唱在征程中,激荡了革命热情,让云岭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从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泾县云岭,到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新四军生活在云岭、战斗在云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硝烟散去,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的新四军战绩留在了史册,换来了今天幸福甜蜜的生活。漫步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皖南云岭,品读司令部旧址、政治部旧址、修械所旧址、战地服务团俱乐部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新四军史料陈列馆的纪念馆里的每一个展品、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无不镌刻着皖南新四军灿烂文化的精粹,凝聚着新四军精神,承载着千百万革命先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出来的民族气节,也再现了皖南新四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成为云岭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作者:安徽省泾县县委宣传部、泾县县委组织部蔡盛 陈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