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北大二院旧址的“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已对公众开放。本报记者 邓伟摄
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内,有一幢中西合璧风格、回廊结构的两层灰色小楼。1906年至今,这幢楼承载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高等教育学校——京师大学堂的辉煌,也作为北大二院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不避艰辛、顽强探索的燃情岁月。
6月1日,“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在此开展,毛泽东听李大钊讲演史料、李大钊生前唯一影像资料、进步刊物《曙光》等珍贵史料首次集中展出,带领参观者走进那段热血澎湃的历史。
见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高等教育学校,创办于1898年,清政府对乾隆四公主和嘉公主府的旧房产进行修整,将其作为京师大学堂的校址而使用。
1906年,这幢灰色小楼建成,之后主要作为北大二院理科楼使用,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比建成于1918年的红楼还要早12年,迄今已有115年历史。
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1月,蔡元培在此任北京大学校长,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以这些革命先驱为引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北大二院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成立进步社团、召开会议、发表演讲等。可以说,这里见证了很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
今年6月1日,依托北大二院旧址,“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在此开展。一层四个展厅是主展,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孕育和创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与党的创建、一大后北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等内容。一楼走廊为副展,展示建党前后发生在北大二院的重要史实,并特别设置了入党宣誓区。二层主要为活动区,设置了“初心课堂”“印象百年”沉浸式影厅等。
首次发掘披露毛泽东听李大钊讲演史料
徜徉展览,不仅能一览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历史,还能从多个“首次”挖掘的史料中深切感受革命先驱们的大智大勇。
展览首次挖掘披露了1919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北大二院理科楼第16教室听李大钊讲演的史料。
1919年3月10日,李大钊在北大二院理科楼第16教室参加了新闻学会会长邵飘萍所组织的演讲活动,李大钊在会上作《新旧思潮之激战》的演讲,青年毛泽东就在此聆听了这场演讲。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这里交汇。展览中一张李大钊当时演讲的老照片,便永恒定格了这个珍贵时刻。
1918年和1919年,毛泽东曾两次来到北京,他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同时,展览还展出了李大钊留于世间的唯一影像。1924年9月,李大钊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在苏联国家大剧院召开的“不许干涉中国”协会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
“李大钊同志这段珍贵的演讲视频,从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复制而来,这也是他留于世间的唯一影像。”讲解员说,遗憾的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演讲视频没有同期声,根据史料记载,李大钊在演讲中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愿你们积蓄力量援助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共产国际万岁!”
《曙光》等多部进步刊物首次展出
除了领略伟人的风采和智慧,参观者还能在此细读《曙光》《北京女高师半月刊》《建设》《新中国》等多部五四运动前后宣传进步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1921年3月,李大钊曾在《曙光》发表了《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这是在党的创始人中最早公开呼吁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共产党组织的主张。
《建设》杂志于1919年8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华革命党(同年10月改为中国国民党)的理论刊物,杂志重视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社会主义,其编辑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胡汉民在辛亥革命以前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新中国》杂志,创刊于1919年初,1920年停刊,由当时知名学者如胡适、邵飘萍、高一涵、张君劢参与主办。刊物刊载的内容大都与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相关,体现了历史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出路的思考。
通过展览中的史料和互动电子设备,参观者可全面浏览当时《曙光》《晨报》《国民》《批评》《工人周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丰富的著作。
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展览突出了互动性。例如观众可通过互动装备“与大钊先生合个影”,让观众参与其中,与历史互动;也可拖动印章,为电子信件盖上亢慕义斋的图章和日期图章,获得“李大钊先生当时写给进步青年的一封信”,作为留念。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