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里的热血青春

发布日期:2021-06-08 浏览量:

图为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和教员办公室场景还原。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这是一幢典型的欧式建筑,法国国花鸢尾花形的绿色构件至今还挂在外墙上。100多年前,一群“90后”“00后”,因为共同的理想汇聚于此,踏上奔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

被当地人称为“小红楼”的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日前对外开放,举行了“光辉印记——长辛店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专题展,200多件照片、文献、实物复制件、模型等,再现了百年前年轻人的热血青春。

惟一设在工厂的留法预备班

“光辉印记——长辛店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专题展包括1个序厅和13个展厅,分为“源起——远涉重洋 学习西方”“高潮——勤工俭学 志在救国”以及“贡献——传播思想 培养骨干”三部分,展览共布置92个相框、18个展柜,包括照片、文献、实物复制件、模型等200余件。展览还设计了4个情景再现厅,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员办公室、教室以及学员阅览室。

20世纪初,留法勤工俭学在全国各地兴起。1916年至1920年期间,全国十多个省份设立了20多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近1600名中国进步青年远赴法国,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来自海外的组织基础、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做出特殊的历史贡献。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实践基地之一,也是当时惟一一处设在工厂的留法预备班。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幢两层的小楼由灰砖和红砖建造而成,有着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轴对称的设计体现在建筑的里里外外。这里曾经是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机厂火车房总管郭长泰的住宅。1918年秋,为解决湖南籍学员入留法预备班学习,在蔡和森、毛泽东等人积极推动下,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李石曾等出面交涉,将这座“小红楼”改为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全称是“北京大学附设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工业科”。

一份办学简章揭示了勤工俭学的过程——工业科共设铸造、机械和钳工三个班,学生除了学习法文外,还要学习机械图画、工程图画、机械学等课程,每周上课20小时,实习40小时。

蔡和森致信毛泽东讨论建党

毛泽东于1918年冬和1919年春两次赴长辛店,看望勤工俭学的湖南籍学员,同时带领留法勤工俭学学员深入工人群体、了解工人疾苦、传播马克思主义。

很多珍贵展品记录着当时年轻人的理想与执着:毛泽东为筹措留法勤工俭学经费写给罗学瓒的明信片,陈延年、陈乔年等人赴法的介绍信,北京华法教育会为周恩来等学生开具的赴法证明,邓小平(邓希贤)在法国施耐德工厂做工时的档案卡、登记卡……

展品中还有一份新民学会通信集,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通信集的通信时间为1915年11月9日至1920年12月20日。其中,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提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中学生3D打印赴法邮轮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我们希望让如今的学生们也更多地参与进来,讲好家门口的党史故事,传承好家门口的英模精神。”长辛店第一中学校长高云虎说,“孩子们创造了三个‘第一’。”

展览第一次以时间轴方式直观展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要事件。时间轴是长辛店第一中学师生查阅各种书刊报纸和论文资料后,在党史专家、高校学者的带领下历时2年时间绘制而成的,全面、直观、详实地反映了建党前后留法勤工俭学中先进青年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积极探索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学校师生利用学校开设的创客课程,通过搜集照片和网上能够找到的各种资料,利用3D打印技术第一次情景再现了当年邓小平、蔡和森、赵世炎等人赴法乘坐的“阿尔芒勃西号”和“盎特莱蒙号”邮轮。

展览还第一次系统梳理并以图表方式展示了中国青年赴法前的学历、职业、年龄等数据,这些都是学校师生精心搜集和整理出来的。(记者 孙颖)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