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发布日期:2021-06-04 浏览量:

1922年2月的赣西,大地苍茫,阴霾盘桓,寒冬还未退却,春天似乎遥遥无期。但在株萍铁路安源火车房一间简陋的工房里,一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正在秘密进行:略显斑驳的墙上,一面用红纸做成的党旗,被工工整整地挂了上去。李立三、朱少连、周镜泉、李涤生等6名党员,站在党旗前庄严宣誓:努力革命,遵守党纪,牺牲个人,永不叛党。

红色的党旗象征革命,锤头、镰刀,代表紧紧依靠的工人和农民。

好似霹雳一声惊雷,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中共安源支部正式成立,这也是江西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从此,革命的火种开始激荡与燎原,人民的力量像火山一样爆发,安源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在中国革命寻找正义、真理与光明的征程中,安源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印记。

红色安源,工运旗帜

初夏的赣西大地,远山如黛、生机勃发。距萍乡市城区6公里的安源区安源镇,苍松翠柏包围着牛形岭,把这座海拔并不算高的山脉,装扮得庄重而蓊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大楼,就坐落在牛形岭的半山腰。

沿着山脚下的台阶拾级而上,要经历8个平台,寓意毛泽东从1921年至1930年间,曾8次来到安源;每个平台设立17级台阶,代表安源工人大罢工胜利后签订的17个协议;全部台阶加在一起,共136级,象征着当年有1.36万名路矿工人,加入了大罢工的行列。

站在纪念馆前,细雨蒙蒙中,大楼上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大字格外醒目。遥想百年前,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路矿工人水深火热,革命浪潮云涌,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恍然间,这一切已经被定格成一幕幕传奇,被历史深深铭记。

步入纪念馆陈列大楼内,历史仿佛瞬间为我们打开了神秘的大门,5000余件馆藏珍贵文物,200余件一级藏品,宛如一张张黑白照片,向我们默默诉说着被时光尘封的往事。

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黄领告诉我们,安源路矿,其实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创办于1898年,是清末邮传大臣、官商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特意引进外资合办,属我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也是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运动后,安源路矿工人最多时达1.36万人,大多是来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破产农民。

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的压榨下,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2个小时以上,下井没有任何保护用具,工资十分微薄。路矿两局还对工人任意逮捕、审讯,滥用私刑,有的工人甚至落下残疾、丢了性命。面对剥削和压榨,工人们没有放弃反抗,从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规模的自发斗争,但由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最终都失败了。

历史总是会作出最好的选择。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将一个火种种植在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蔡和森等革命者,践行初心和使命,汇集安源开辟和领导工人革命斗争,举起了一面引领风潮的工运旗帜,创建了不朽的革命功绩。安源革命斗争也从此成为江西革命历史的开篇之作,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星火在指引,地火在燃烧

除了纪念馆陈列大楼,在安源,还有多处革命遗址:毛泽东在安源考察时住过的八方井44号;刘少奇和路矿当局谈判的安源公务总会大楼;李立三开办工人补习学校的五福巷……一处处遗址,见证了曾经的烽火岁月和一代伟人的艰辛探索与青春奋斗。

八方井44号,坐落在安源煤矿井口总平巷的一侧,被一棵棵高大的樟树环抱。站在这处由青砖砌成、造型简陋的居所前,看着屋檐下一颗颗晶莹的雨珠悄然滑落的情景,我们的眼前倏忽间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位青年身穿青衣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向我们走来,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而他气宇轩昂,心中似乎藏着雄兵百万。

这位青年就是时年28岁的毛泽东,而这样的画面来自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中描绘的正是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前往安源时的情景。

黄领告诉我们,毛泽东当时前来安源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一师附小主事(相当于校长),他利用这个公开身份,以走亲访友、参观访问、推广平民教育的名义,来安源考察,就住在八方井四十四号。这栋房子是萍乡煤矿建矿初期建造的,是萍矿总平巷甲段段长毛紫云的住房。毛紫云是湖南湘潭人,曾和毛泽东的父亲一起在长沙做过生意。毛泽东就是利用这个同乡的关系住在这里。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了“安源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安源,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之旅。他深入矿井、锅炉房、工房,广泛接触工人,从谈家常入手,深入地了解到工人的疾苦和安源的阶级状况。在这里,毛泽东目睹工人们的悲惨现状,他意识到,安源是一座“火山”,具备发动工人运动的充足条件。

考察期间,一名矿工向毛泽东哭诉:“矿工如果死在井下,工头只给赔偿16元,一匹马还卖60元呢,我们工人的命真是连牲口都不如。”另一名工人无可奈何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怪只怪我们命苦哇!”

“不对!我们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听到这里,毛泽东随手捡起一颗石子,对工人说:“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如果用石灰把很多个小石头砌在一起,就不那么容易搬动了……我们要组织大家一起抱成团,才有力量。”

同年11月,毛泽东偕同李立三等人,再次来到安源,他们白天访问工人,晚上邀请工人到他们的住地交谈,宣传组织工人团体的必要性。他们回到长沙后,决定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并委派李立三常驻安源开展工作。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一到安源便创立了一所平民小学,免费招收了三四十名工人子弟读书。此后,李立三以访问学生家长的名义,走家串户,广泛接触工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不久,吸收了周镜泉、李涤生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1年底,成立了由8名团员组成的团支部。随后又成立了工人补习学校,吸引60多名工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

1922年2月,一个江西革命史重要的时刻来临了:李立三和朱少连、周镜泉、李涤生、朱锦堂、蔡增准等6人,先后来到株萍铁路安源火车房,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李立三把用红纸做的党旗挂在墙上,严肃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旗。红色象征革命,锤头、镰刀,代表了工人和农民,标志着工农团结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第一卷记载,中共安源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江西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安源支部是江西土地上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安源路矿党组织的建立,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江西工人运动的胜利结合。

唤起工农千百万

有了党支部,就有了主心骨。1922年5月,在党支部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了,这不仅进一步集结了工人力量,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新发展阶段。

近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立在牛角坡52号——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内心百感交集。作为20世纪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动的中心,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这里曾经风云激荡,见证革命者的群情激昂与坚强意志。抚今追昔,耳畔数以万计罢工者的口号声,仿佛还在声声回荡。

1922年5月1日,300多名俱乐部部员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向社会各界宣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大会选举李立三为总主任,朱少连为副主任。9月初,毛泽东等人在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后,果断作出举行大罢工的决定。9月11日,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刘少奇临危受命,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赶赴安源,加强罢工领导。9月1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罢工指挥部,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罢工斗争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发表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改善工人福利待遇等正当要求。

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全面爆发,伴随着划破沉沉黑夜的汽笛声,13000多名工人手持火把,高喊着口号冲上街头。随即长沙、湘北、湘南等地的工人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安源煤矿公务总会,刘少奇带着17项复工条件与安源路矿当局义正词严谈判。

“大罢工爆发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迅速给予广泛声援。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工人们挫败了安源路矿当局的种种阴谋。最终,路矿当局在谈判中不得不做出让步。”黄领告诉我们,迫于内外压力,9月18日,安源路矿当局同工人俱乐部代表签订条约,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17项条件。

至此,与路矿当局斡旋5日,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完全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这段闪亮的历史,成为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漫漫长夜响惊雷。罢工胜利后,饱受压迫剥削的工人们备受鼓舞,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员由此前的700余人迅速发展至17000余人,安源支部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1923年春,在中共安源支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安源地委,到1925年1月,党员发展到230人。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1927年9月,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安源。在这里,他召集安源、浏阳等地党和军事负责人会议,组建起党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队伍。一大批安源工人就是从那时走出矿井,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采访的当天,虽然雨下个不停,却挡不住人们前往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脚步。在馆内,我们遇见了一批从分宜县二中远道而来的中学生,数百人的队伍整整齐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求知的专注神情。前来研学的初二(3)班学生涂楚涵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通过讲解,我知道了矿工们当年生活的艰辛,了解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我一定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在纪念馆的展厅,我们还偶遇了年轻的讲解员金月,入职还不到半年的她,讲解起党史故事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细聊之下得知,这个长相俊美的姑娘,大学毕业于空乘专业,进入纪念馆当讲解员前,曾在一家知名航空公司担任空姐数年,尽管现在的收入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但她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源人,受父辈们的影响和召唤,能够回到家乡宣讲红色故事,感到非常自豪,她会坚守岗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弘扬好安源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红土地。

在纪念馆的门口,我们还遇见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保洁员。馆里的知情人告诉我们,这位名叫黄如恒的老人,今年已经60多岁,是安源路矿著名的革命烈士黄静源的外孙女。黄如恒老人原在湖南老家郴县乡下务农。前些年,纪念馆得知了她的境况,为照顾她的生活,请她到馆里做一些工作量不大的保洁工作。黄如恒告诉我们,她在馆里搞卫生时,经常会到自己外公的展板前,一遍一遍地凝视着亲人的照片,反反复复读他的壮烈故事。

黄静源是安源工人运动的重要人物 ,1925年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同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立即组织安源工人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同年9月21日晚被逮捕,受尽酷刑,坚强不屈,于10月16日被杀害于安源俱乐部广场前,年仅25岁。

黄如恒说,外公为革命牺牲付出,家里人从不后悔,都为他的英勇事迹而自豪,她也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向太外公学习,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做好自己的事,为国家多做贡献。

结束采访前,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安源煤矿总平巷井口。雨中,一辆运送矿石的小火车“哐当哐当”驶入巷道深处,有着120余年历史的安源煤矿如今依然维持正常生产。一百年前的1921年,毛泽东从长沙乘火车来到安源考察,第一站便是这方矿井。而现在,举目四望,远处高楼林立,绿意盎然,一派繁华胜景。安源这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如今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先导,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先辈战斗过的地方,生活安宁而幸福。

一百年前,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一首名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曾广为传唱:“创造世界除压迫,显出我们的威风;联合我劳工,团结我劳工,劳工,劳工,应做世界主人翁,应做世界主人翁。”今天,站在建党百年的新时代的天空下,我们可以骄傲地告慰先辈,你们奋斗过的世界,将由我们接续奋斗,你们未竟的事业,我们将在新征程的路上接续完成。(记者 祝芸生 毛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