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林中学: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首播地

发布日期:2021-05-07 浏览量:

原标题:咸林中学: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首播地

在巍巍少华山下,矗立着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咸林中学。这所创立于1907年、已经走过了114年光辉岁月的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优秀人才,更是凭借其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首播地这一独特地位而永载史册。

4月下旬,迎着和煦的阳光,记者走进了这所百年名校。

二两银子办学堂

甫一走进校门,一座5米多高的雕像就映入眼帘。雕像眼神坚定,目视远方,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

“这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杨松轩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二两银子办学堂’的故事在渭南市华州区可谓妇孺皆知。”咸林中学校长李军民指着雕像说。

李军民告诉记者,杨松轩出生于清末,1893年考中秀才。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他产生了探索新路、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1907年,杨松轩和友人顾熠山、郑云章一起,用二两银子租借场地成立了华县教育研究会附设两等小学堂。1919年4月8日,他们又在学堂基础上创办了咸林中学。

咸林中学创办之初,胸怀“教育救国”理想的杨松轩,常常委托正在北京大学求学的长子杨钟健替学校订购进步刊物,聘请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新教员。杨钟健不仅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进》《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寄回了咸林中学,还为咸林中学聘请到魏野畴、王复生、王懋廷等多位青年才俊担任教员。

据咸林中学校史馆资料记载,1923年春,杨钟健还曾打算聘请毛泽东到咸林中学任教,但最终未能如愿。同年5月26日,他在给父亲杨松轩的信中写道:“咸中教员,不知发生问题否?前之言手工教员,现已他就。前竹轩(咸林中学校长刘竹轩)托请润之(毛泽东字润之),儿日来未见他面,但以儿推测,恐不能就。”

马克思主义传西北

在杨钟健的邀请下,1921年7月12日、1922年3月底、1923年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魏野畴,北京大学毕业的共产党员王复生(又名王濡廷)、王懋廷兄弟俩先后来到咸林中学任教。

曾任咸林中学教务长、历史教员的魏野畴,是陕西境内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毕业于咸林中学、有“陕西农民运动的先驱者”之称的老一辈革命家杜松寿,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魏野畴)先生从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国内封建军阀对于帝国主义的附庸性上,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必要性,进而又提出我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这时候,我们这些担忧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少年,已经神秘地从魏先生的讲课里,第一次听到了‘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在世界徘徊的喜讯。”

1922年,共产党员王复生到咸林中学任教后,和魏野畴一起,利用教员身份,带领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印刷宣传品,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为建立党团组织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他们还联系上了以渭南赤水为基地进行党建活动的王尚德、张浩如,在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向学生介绍党团刊物《向导》《共进》《中国青年》等。一时间,赤水、华县成为陕西地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据点,为后来爆发的轰轰烈烈的渭华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我们学校先后成立了咸林中学励志社、共青团咸中支部、咸林中学支部干事会、咸林中学支部、咸林中学特别支部等党团组织,潘自力、高克林、陈述善、李维屏等一大批进步学生相继加入党团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李军民骄傲地说。

楼名正义仰贞魂

在咸林中学校园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小楼正中悬挂一匾,上书三个金色大字:正义楼。匾额两侧,则是一副饱含深意的楹联:“校称咸林八方学子趋关右,楼名正义一代青年仰贞魂。”

“这座小楼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的背后是一段令人悲伤的故事。”李军民说。

1941年1月1日,咸林中学千余名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庆祝元旦。当游行队伍走到离县城西门不远处时,遭到国民党26兵站伤兵骚扰,兵站上尉副官王志超竟凶残地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张在田、张钧、时毓琦3名同学当场死亡,受重伤的时万杰同学不治身亡,另有3名同学受了重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卅元惨案”。

惨案发生后,咸林中学教职工、学生和家长,以及闻讯赶来的群众悲痛欲绝。学校党组织连夜开会,决定发动各方面力量,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学校成立了请愿团,赶赴西安,要求时任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的蒋鼎文解决此事。惨案很快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重庆、西安、三原等地的声援电、慰问信像雪片般飞来。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国民党当局被迫答应了咸林中学师生提出的“惩办凶手”“抚恤死难同学家属”等条件。

“后来,4名死难同学的家属把抚恤金捐给了学校。为了纪念这些死难同学,学校以抚恤专款作为基金建造了这座小楼,并命名为‘正义楼’,寓意‘正义必胜’的革命精神。”李军民说,今天的正义楼,已经成为咸林中学的精神象征。(记者 姚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