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墙壁藏信半世纪 藏不住红色浪漫

发布日期:2021-05-11 浏览量:

从湖南省长沙县县城出发,向北行车50公里左右,穿越繁忙的京港澳高速,在板仓收费站下高速后,便来到杨开慧烈士的故乡——开慧镇开慧村。

从开慧乡、开慧公社,到如今的开慧镇,烈士之名已陪伴当地居民渡过逾一甲子光阴。板仓收费站、板仓土菜馆、板仓超市……地图上虽已无“板仓”之名,但杨开慧故居“板仓屋场”的旧名,却已融入村民们的生活。

杨开慧烈士故居,始建于1795年,这座土砖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已走过200多年光阴。一砖一瓦,皆是历史。

杨开慧雕塑。人民网 李芳森摄

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成为宋必凤与杨开慧的首次“相遇”。彼时的宋必凤还没想过,教科书上记录的情节,自己在工作后,每天都会讲述。

26岁的宋必凤,自3年前成为杨开慧纪念馆的讲解员,每天都会讲述3次杨开慧的故事。上千次的讲述,宋必凤就会有上千个版本。“馆里只会提供讲解大纲,我们要通过向前辈请教,不断地查资料、学习,去完善讲解内容。遇到熟悉烈士故事的游客,我们也会向他们学习。”

宋必凤的学习范围,远不止是杨开慧纪念馆景区的126亩土地上,还去了杨开慧曾就读过的长沙稻田女师附小(现为稻田中学)、周南女校(现为周南中学)等地学习,把烈士的足迹“印”入自己的日常讲解中。

上千次讲解,宋必凤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讲解。讲解完毕后,一位老奶奶握住宋必凤的双手,热泪盈眶地说:“姑娘,你要在这好好讲,让更多人都能知道先烈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也跟随这位“95后”讲解员的脚步,去探寻深藏在墙缝中半世纪之久的杨开慧家书,感受这份藏不住的红色浪漫。

杨开慧故居。人民网 李芳森摄

1982年、1990年,两次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两度发现烈士手稿。拂去历史的尘埃,依旧整齐如初,秀丽的笔迹背后,字字情深,细腻的情感静静流淌了半个世纪。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晚上睡在被子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你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身边,你是不会注意的,一定至死方休。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里去,小孩儿,可怜的小孩儿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儿,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

彼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战事紧急,通讯阻塞,丈夫音讯全无,杨开慧便将思念的火烛书写在信纸上。

令人惋惜的是,1982年3月,第一批家书发现时,毛泽东已逝世近6年。杨开慧的这份思念的火烛,却未能照耀到毛泽东的世界。

1901年出生的杨开慧,为著名学者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和毛泽东结婚,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3个孩子,坚持革命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当晚凌晨80余人团团包围了杨开慧的家。她被逮捕时,连同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

“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交保释放,其他问题都可不再追问。”面对军阀的威逼利诱,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零8天。

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痛彻心扉,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时至27年后,1957年,毛泽东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如今,由杨开慧烈士故居、陵园、陈列馆以及杨公庙四部分组成的杨开慧纪念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每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接待开展党性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的机关单位3000余个。

认真学党史,用心办实事。长沙县近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将重点推进乡村振兴、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弱有强扶、文旅悦民、稳岗引才、优化营商环境、志愿服务、治理提质十大民生工程,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见效。

长沙市委常委、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指出,要从“牺牲小我、成功大我”的壮语中,深刻领会杨开慧同志的奉献精神,始终保持“坚守信仰、以身许党”的党员本色。用理想信念支撑奉献,用坚定信心诠释奉献,用不懈奋斗书写奉献,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高质量竞争中成就新事业。